外貿鞋企轉型內銷漸顯“危機后遺癥”
近年來,人民幣升值等原因讓不少原來做外銷的企業紛紛掉頭,嘗試往內銷領域拓展經營。如今危機漸行漸遠,經濟顯示出復蘇的苗頭。而這些外貿轉內銷的鞋企中,有的已經立足國內市場,開辟 了新的增長點。但是,也有些外貿轉內銷的企業在國內市場上反倒出現了“水土不服”的情況,個別企業甚至陷入資金困境。也許,危機后遺癥這才開始顯現,值得引起各方關注。
“出口轉內銷”曾經是不少專家對外貿企業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開出的“靈丹妙藥”。然而,這一藥方是不是“一試就靈”呢?做內銷需要創品牌建渠道,需要一筆不小的投入,新市場的挑戰一次次地考驗這些內銷生力軍的經營能力。
泉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業老板對記者坦言,做企業就是做現金流,而當前不少企業在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的過程中,由于貸款預算的誤判導致資金緊張,從而打亂公司經營計劃的現象時有發生。他告誡企業界同行,銀行也有自己的經營目標和風險控制,在與企業貸款合作的過程中,往往是有一陣子銀行會積極找企業貸款,而有一陣子又緊縮銀根。因此,中小企業無論是繼續做外銷還是轉戰內銷市場,現金流一定要把握好。
如何開拓國內市場的新課題,是外貿轉內銷企業面臨的另一個考驗。木林森戶外用品運營總部營銷總監吳澤榕認為,轉型內銷市場,需要有個理性的、未來三至五年的戰略規劃。很多新品牌在第一階段招商成功就變得浮躁起來,這就影響下一步投資的計劃。
石獅公牛巨人鞋業有限公司營銷總監陳志忠認為,外銷轉內銷,壓力不僅來自市場,而且還來自企業內部。外銷型企業往往缺少一支強有力的內銷隊伍。很多企業在外銷的進程中是不需要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人才的培育上的,只需要依照進口商的請求管理好下單生產就行,因此在轉型內銷后,人才方面就顯得捉襟見肘了。
業界人士羅時金認為,外銷產品沒有深度掌控終端和市場,因此外銷企業的產品流、服務流、信息流是不完整的,這就要求企業在轉型內銷后,要在研發、生產、渠道流通、品牌推廣和售后服務等方面形成系統的、清晰的框架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