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工業“十一五”:從重數量到重品質
“十一五”期間,中國機床工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十二五”開局之年,總結過去五年的經驗,規劃未來五年的前景顯得尤其重要。值此繼往開來之際,本報邀請原機械工業部機床局副總工程師、機床行業知名專家恩寶貴撰寫了《機床工業“十一五”:從重數量到重品質》一文,回顧中國機床工業近五年來的發展歷史,為“十二五”中國打造機床強國之目標獻策建言。
新中國成立時,我國只生產簡易皮帶機床1600臺。到2009年生產金切機床58.2萬臺,其中數控機床12萬多臺,機床產值、產量均居世界第一。可以說,我國機床工業從零起步,成為世界第一機床生產大國,雖然過程曲折,但取得的成績是值得驕傲的。其中,“十一五”期間,中國機床工業更是漸入佳境,開辟了中國機床業的黃金發展期。
從量增到質變
從2001年至2009年我國金切機床產量可以看出,2009年較2005年相比,我國金切機床產量增長了28%,2009年數控機床產量是2005年的2.4倍,產量數控化率由2005年的13.2%到2009年上升到24.8%,機床產值數控化率超過50%。
1993年,我國金切機床產量曾創26.2萬臺的新高,1994~2010年機床行業處于調整期,機床年產量維持在20萬臺左右,2003年躍升到30萬臺,2005年躍升到50萬臺,2007年達到60.68萬臺,不完全統計,2010年機床產量將再創新高。從上世紀后半期到本世紀初,工業發達國家正以兩位高度融合為用戶提供高精、高效、復合、節能(材)、綠色產品,產量逐步下降。美國在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金切機床產量曾達到年產30萬臺,1952年朝鮮戰爭時期年產22.3萬臺,隨后年產量逐步下降到10萬臺以下。日本2007年產金切機床106157臺,是工業發達國家產量最高的,其數控機床產量是82356臺,產量數控化率77%,產值數控化率接近90%。2008年,主要國家金切機床產值數控化率(%)為:日本87.8%、德國90%、美國76.7%、印度62.1%、中國58.48%。
21世紀初,我國裝備制造業勞動生產率較工業發達國家低很多,德國裝備制造業勞動生產率是我國的8倍,日本是我國的7.9倍。如今我國GDP僅占世界的8%,而金切機床產量卻占世界的60%,說明我們提供的裝備品質低,能源、原材料消耗大。今后我國制造業在調結構轉變生產方式中要加快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要求機床行業提供高技術、高附加值為用戶創造更高效益的裝備,這是大勢所趨。
“十一五”期間我國淘汰落后煉鐵產能11172萬噸,煉鋼6683萬噸。我國1949年鋼產量是15萬噸,用了47年時間達到年產1億噸,從1億噸到2億噸用了7年,2003年以后幾乎年年增產近億噸,預計2010年鋼產量達6億噸,產能超過7億噸。今后鋼鐵工業將按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產量將理性增長。鋼是機床加工的主要對象,產量增速將放緩,給機床工業提供了減量提質的信號。
中國機床工業的最大用戶汽車工業,1956年生產出第一輛汽車,到1992年達到年產100萬輛,2000年達到年產200萬輛,2009年產量1300萬輛,2010年中國年產汽車達1700萬輛已然成為世界第一汽車產量大國。預計今后一段時間,受能源、道路以及汽車行業自身的條件限制,產量增長勢必也要減速。如今中國主要汽車企業冷加工工藝已實現高速車、高速銑、高速磨、高速滾齒、鋁合金車銑速度已達1000m/min,準備向3000m/min邁進,中小批量結構復雜件逐步采用車銑中心、銑車中心、車磨中心等,對裝備要求更精、高效、高可靠、復合、綠色。
以上游原材料到下游用戶提供的信息,要求機床工業要從重數量向提升品質的方向轉移,為用戶提供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裝備,同時,機床工業自身也以較低的物質消耗達到可持續發展。
我國生產的加工中心數量不少,但技術含量低。我國的機床企業已有幾千家,有的一個縣就有近百家,從市場需求看,不需要再增加普通車床、經濟型數控車床、快走絲電加工機床等新的生產能力。
向高附加值有特色的方向前進
我國現有機床產量結構落后、量大質低。2007年231家主要機床企業生產金切機床47萬臺,產量數控化率為21%,產值數控化率為57%。其中車床產量209825臺,數控車床54380臺,產量數控化率為25%,也就是說當年普車產量占車床產量的75%。工業發達國家在上世紀后半期已逐步減少或干脆不生產普通車床。另外我國的數控車床中,經濟型數控車床占多數,并不具備普及型數控車床那樣較普車提高效率兩倍以上的能力。
2008年我國加工中心產量居世界第三,而產值卻居日、美、德、韓之后。我國加工中心市場占有率按量計占50%以上,價值僅占32%。國內汽車、航空航天等企業則很少使用國產加工中心。進口的加工中心,有高檔的,也有中檔的,因此今后不僅要加快發展高檔數控機床,更要加大研制力度把中檔及以上數控機床市場占有率再提高一步。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