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回暖需求放大 后危機下服企人才缺口漸顯
回想起整整一年前的“招工難”,在中國最繁忙的服裝生產基地之一東莞虎門北柵,一些服裝企業還是心有余悸——這些好容易走出缺少訂單陰影的服裝企業,拿到了訂單,卻招不到工人。
當時在北柵,與這些企業“同呼吸共命運”的,還有小餐館老板胡姐。去年年初,胡接手了一家廠區附近的小餐館,之前的老板跟隨工廠關停后被遣散的工人們一起回鄉了。“老板跑了,工廠倒了,人都走空了。”這是前任老板的控訴。胡那時便明白,她的小本生意與這些服裝工廠景氣與否直接相關。
如她所愿,之后,工廠的開工率在慢慢好轉。到了去年7、8月間,這塊擠滿了服裝工廠的工業區,招工廣告又隨處可見。胡老板的小餐館也漸漸有了客人,廠區內每個燈火通明的趕工夜晚,都讓她覺得安心。
不過生產企業遠沒有她的好心情,在終于可以再次接到訂單之后,新的問題接踵而至。
百思特在那個時期計劃招到100名左右的普通工人,可招工廣告公示了一個月,只有七八十人確定到崗。
“廠子開始接近滿負荷運轉。”當時,公司外貿經理李躍福說,公司訂單在去年6、7月份出現一定程度回升,雖然這與繁盛時期的景象仍然無法相比。
其實在一年前,很多企業都有百思特和李躍福的感受。東莞市勞動就業中心在當時上報給東莞市政府的一份用工情況報告中提到,“全市企業用工需求向上轉向,(2009年)6月和7月出現局部招工難”。
“在工廠,流失率比較高的部分是一線員工。”東莞市小豬班納服飾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ROBERT說。廣東南海新怡內衣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偉強也說,由于訂單減少,整個去年上半年,他都沒有考慮過要增加工人。而讓他始料未及的是,隨著訂單的緩慢恢復,在去年傳統招工淡季的8月,他竟要面臨招不滿工的尷尬。
在去年8月的第一周,東莞統計的求人倍率上升至1.51,“相當于每151個勞動崗位只有100個人在求職。”東莞市勞動局就業服務中心主任蕭欣欣說。
同一時期,根據深圳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數據,深圳用工缺口也在擴大,包括服裝、玩具在內的幾類出口為主的行業,用工需求恢復尤為明顯。
在另一個中國紡織服裝產業集中地區長三角,情形也大體相仿。
據寧波市人才開發服務中心介紹,每年7-9月是人才招聘的淡季,但去年8月,招聘單位實際用人需求比上年同期增長了5%左右。
而去年第二季度,在溫州市職業介紹服務指導中心登記需要招工的企業數量多達7060家,比上年同期增加一倍,工人需求總數為113979人;企業用工需求缺口已近5萬人,比第一季度上升了22%;在義烏人力資源市場,甚至出現私營小老板數量超過打工者的景象。
更為嚴重的是,這樣的情況甚至蔓延到了今年。
“我這里車間現在出現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堆積量比較大,如果按照正常的生產,堆積不會這么大,現在每天縫制出來的量和整燙的數量不配套。”無錫光明集團銀湖襯衫廠廠長洪偉說。
洪偉表示,春節過后,縫制、裁剪、整燙車間平均流失10%的工人,其中最嚴重的整燙車間,工人少了40%,而工人減少導致剩下的工人勞動強度加大,不少人又因此打了辭職報告。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