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鞋等制造業的“荒”與不“慌”
——廣州、東莞、成都三地看招工
“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請把我留在,在這春天里。”農民工組合“旭日陽剛”以一首真誠樸實的《春天里》在2011年春晚給全國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用歌聲,唱出了他們內心的矛盾與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從民工潮、民工慌到民工荒,是中國時代發展的烙印。今天,他們早已不是一個陌生的群體,而與我們的生活、與中國經濟的前進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2月12日,農歷大年初十,成都金堂縣竹篙鎮京華村,有100多人規模的天亞鞋廠已經開足馬力,不停地運轉。這個廠子是從東莞打工回鄉的孫成志創辦的,他1991年高中畢業后去東莞打工,今年春節和朋友合伙開辦這家工廠。 “這些工人很多都是從廣東那邊回來的,過完年就在本地就近上班了。我們是東莞總廠的一個分廠,就是為了就近吸引勞動力。”孫成志穿著羽絨服,一身的樸素而臉露自信。
事實上,這樣的廠子如今在中西部地區已經越來越多了,他們利用先天的優勢輕易地搶走了不少勞動力,讓沿海城市的“民工荒”愈演愈烈。“在自己家附近打工,即使每個月比起在沿海城市少賺個三五百元錢,也是劃算的啊!不用擔心和孩子分開,不用擔心老人突然有病無人照看,吃住都在自己家里,心理上就很實在!” 孫成志一句道破了他們在家鄉創業的優勢。家鄉經濟的不斷增長和政策的逐步完善,產生的一種穩定感和幸福感,同大城市不變的漂泊感和不穩定感之間的矛盾,讓“孫成志”們有了新的選擇。
廣州海珠區康樂村,這里是傳統的勞動力市場。與往年不同,前來招工的人一個個明顯感覺到了壓力。“往年一過初十,工人們就擠破頭地趕過來找工作,今年這是咋了?我在這里等了三天,也沒有招到一個合適的工人!”來自河南的王立剛站在瀝瀝的細雨中,顯得十分無奈。他上個世紀80年代來廣州打工,后來自己開了一家小型制衣廠,前幾年招工是從來不愁的。然而,這兩年,工資年年漲,工人卻越來越難招了。“民工荒?我看民工一點也不慌,是老板慌了。”老王說,“今年如果形勢不好的話,明年也把廠子搬回老家去!”
而在東莞市大嶺山鎮某廠食堂里。20歲的湖南妹子劉蕓香趴在條桌上,一條條認真閱讀勞動待遇條款后,滿意地點頭簽名。據她介紹:“與去年相比,我們基本工資增加了,節后一周共招到200多名工人。”這是一家3000多名工人的大廠,節后員工 “返崗率”達九成以上。
位于長安鎮的某鞋企每天都招進一百多名工人,很快即可開工。目前,這里的普工月收入2100元,至3月1日基本工資上調后員工月收入可望達2300元。“應對‘民工荒’、面對‘ 招工難’,一個企業積累的品牌、品質和穩定性可以發揮關鍵作用。其實,這也是優勝劣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那些小型的企業慢慢地轉移到內地,尋找更適合他們發展的空間,在讓農民工不再四處奔波的同時,也為內地的經濟建設做貢獻。而我們這些大型企業,增加技術含量,多用技術工人,一定會更加強大!”鞋企負責人張金發先生這樣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