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由東慌到西
對于廣大農民工來說,留守家鄉還是外出打工是一個難題;對于想招工的企業來說,繼續堅守等待應聘者還是再加工資吸引農民工,也是一個問題。這就是今年春節期間中國的用工現狀。
昨日,記者采訪調查發現,媒體熱炒的“民工荒”現象仍在持續發酵——家住江西贛州的傅先生在電話那頭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浙江一家企業托我在春節期間找100個人去那邊工作,但快20天過去了,我還是沒有辦法招滿;而且,現在不僅是浙江的企業,就連我家鄉這邊的少數企業都出現了工人短缺的情況。”
現 狀
東部西部搶人戰
“民工荒”不是一個新鮮詞匯,早在2004年,媒體就開始輪番爆炒春節期間總是出現的“民工荒”現象,但當時炒作的話題主要是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相互“搶人”的問題。到了2011年,“民工荒”現象不僅愈發嚴重,提前到來,更是呈現了擴散之勢——這種現象甚至已從東部沿海地區向傳統勞務輸出的中部和西部地區的不少內陸省份“推進”,因而,相關的紛爭也變成了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的“搶人戰”。
在江蘇省,該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公布的人力資源市場供求狀況數據分析報告顯示,2010年第四季度,江蘇省轄市各類就業服務機構招聘崗位170.44萬個,相比上一季度增長1.15%。與此同時,進入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職業中介服務機構進行登記的各類求職人員149.64萬人,減幅4.51%。一增一減,意味著不少企業不能再“穩坐釣魚臺”,而是要“求人辦事”。
在上海,春節黃金周剛過,就有400輛長途大巴奔赴安徽、江蘇、河南、湖北等地,到“家門口”接回農民工,充分體現了上海諸多企業對農民工人才的“饑渴”。
另據媒體報道,號稱“鞋都”的溫州企業普遍缺工也很明顯,“以成衣、制鞋企業為例,普遍存在10%至20%的用工缺口。去年,一些溫州企業已經因為招不到工人,只能減產”。
事實上,傳統的勞務輸出大省也面臨缺工新問題。據貴州省相關部門介紹,近期,貴州本土企業用工缺口達萬人次,缺工現象十分嚴重,“現有2200余家用人單位在人力資源市場排隊,等候安排進場招聘。同時,2月招聘會展位早在春節前就已經預訂完畢,最早的空余展位已排至3月中下旬”。
“今年湖北省勞務輸出人數預計將收縮10%至15%左右,至少‘縮水’100萬。”湖北省勞動就業管理局農村處處長李湘泉表示,該省輸送到珠三角地區的農民工至少減少60萬。
此外,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接受記者采訪時稱,“SOHO中國在北京和上海的項目已相繼開工,由于施工單位的努力,暫時沒有出現建筑工人短缺的現象,但我看到,其他行業,如餐飲業等,用工非常緊張。”
原 因
缺人實質缺權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院李佐軍指出,“民工荒”根源是“權利荒”,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讓千千萬萬的打工族真正獲得應有的人身權利。有網友就表示,“民工荒只是表象,民心慌才是本質”,首先是人和人之間的不平等。例如,戶籍制度的限制;民工們工資低,拖欠、克扣工資現象嚴重;勞動時間長,安全條件比較差;缺乏社會保障,職業病和工傷事故多; 培訓就業、子女上學、生活居住等方面存在諸多歧視等。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社會保障研究室主任張展新則道出更深層次的原因,他說:“這宣告著我國的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時代已經結束。”他分析,民工荒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國勞動力人口增幅下降以及中西部地區接受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經濟發展,勞動力的供求關系發生了變化。
首先,我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已有30余年,人口結構的變化從城市、農村小學招生人數的下降,新增勞動力人口數量的減少等社會現象中已經有所體現。也就是說,從勞動力供給的源頭上,已經不像從前能夠“無限供給”了。
其次,像我國這樣一個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社會經濟處于上升階段的國家,在通向現代化的道路上,必然面臨著國民經濟產業結構根本性調整的問題。去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要求依托中西部地區產業基礎和勞動力、資源等優勢,推動重點產業承接發展。在這樣的形勢下,中西部農民工去東部的人數自然會下降。
對于民工荒的利弊,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認為,“民工荒”是個好現象,說明國家平衡發展的戰略正在發揮作用。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進行,東西部地區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所以出現了西部、東部爭搶勞動力的狀況。曾經以“廉價勞動力”取勝的企業將失去競爭力。從這個角度來說,受益者是農民工。
同時,民工荒長期存在倒逼東部企業轉型升級,這將有力地促進我國產業結果優化升級。
張展新則預測,勞動力市場的現狀將會加速戶籍人口政策變化,勞動力最短缺的地區,將在多個領域出臺針對方便和實惠農民工的“友好型”政策。通過農民工市民化,方便農民工融入城市、解決農民工定居問題等方式吸引更多外來務工人員。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