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紡服業生存困局之三:路在何方
即便內外交困,但加工貿易企業的戰績依然非常給力。來自中國海關的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29727.6億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長34.7%。其中出口15779.3億美元,增長31.3%。
與此同時,國際上的貿易形勢卻陰霾緊鎖,各種貿易摩擦和貿易壁壘時時蹂躪著加工貿易企業繃緊的神經。
來自商務部公平貿易局的信息顯示,2010年1—11月份,歐盟累計召回的459項紡織服裝產品中,中國產品占比47%,同比增長100%。
而2011年7月起,在法國銷售的消費品必須具備“碳足跡”標簽。
此外,更有官員指出,多國參與的《反假冒貿易協定》一旦生效,也將使得中國加工貿易企業瀕臨風險。
轉型困難,不轉型亦難,加工貿易到底該不該轉型?該怎樣轉型?這些問題,曾在業界掀起過激烈的辯論。
楊立強的答案是兩條腿走路。“內銷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政策,這給予加工貿易一種靈活性,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進行調整,降低經營風險。”楊立強舉例說,“國際市場好做,企業可以繼續做國際市場,一旦國際市場出現波動,企業可以馬上轉向內銷來彌補風險。”
而通過產品競爭力以爭取更多話語權,企業繼續走外銷的做法則備受衛亞菲的推崇。她認為,通過提高產品競爭力拓展國外市場,逐漸加大國外市場比重,外銷這條路還是很好走的。“這總比千軍萬馬重新回到國內市場更現實,也更有利于產業發展。”
但在蔡惠鍵等人看來,這兩條路似乎都不屬于他們。因為多數加工貿易企業并不具備這種能力和底氣。
據了解,我國加工貿易企業雖然發展迅速,但大部分企業仍屬于產能有限的中小型企業。以出口大戶制鞋業為例,該領域70%的企業都從事加工貿易,而這個群體中,中小企業的比重占到了90%,這些企業既缺資金又缺技術,因此對他們而言,創新轉型只是“看起來很美的憧憬”。
“在轉型過程中,肯定會淘汰競爭弱勢的企業。”對于這個問題,楊立強和衛亞菲都表示無奈。
沒人能夠否認加工貿易企業在中國經濟舞臺上舉足輕重的分量。因為加工貿易企業的聚集,廣東東莞的經濟迅速騰飛,而正因為加工貿易企業在廣東東莞的興起和繁榮,使得珠三角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加工貿易基地。
如今,加工貿易企業卻因高額成本和落后的生產模式承受生存的重壓,在不可避免的轉型升級大潮下,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對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同樣持審慎的態度,“加工貿易升級轉型對全國外貿至關重要,是在此前成績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還是躑躅不前,甚至曇花一現,成敗在此一舉!”
談到加工貿易企業的轉型升級,梅新育語言犀利,“無論是提升加工貿易商品的層次、創建自主品牌、延伸增值鏈條還是兼顧內外貿,都是從整個地區、整個國家的層次上講的,不等于所有企業都要走上這樣的道路。”
梅新育認為,加工貿易企業在轉型升級中,并不一定要遵循某一個固定的模式,而應根據企業自身條件和不同的特點,來選擇適合自己的轉型道路。比如,已經積累了足夠實力的企業可以選擇自創品牌在國內外市場打天下,對尚不具備相應實力的企業,政府要推動、鼓勵他們為有實力的自主品牌企業配套、貼牌加工,抱團打天下。
毋庸置疑,對加工貿易企業來說,向左走還是向右走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必須積極前行,因為轉型升級已是大勢所趨,猶豫不決,只能在十字路口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