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棉價時代,如何撬動“融資困局”?
“不少棉花企業因為收購資金短缺,影響了收購了進度,導致企業經營出現了嚴重問題。”山東一家棉花購銷企業的負責人表示。
從一些地方的棉花協會了解到,由于缺乏流動資金,不少棉花購銷企業已經錯過了2010年最佳的采購時機。業內觀察人士認為,“棉花收購加工企業普遍存在抗市場風險能力差、收購期資金需求巨大、財務管理不規范、控制機制不健全、無有效的資產抵押、信息不對稱等問題,由于當前的融資體制尚未革新,金融機構的信貸觀念一時難以改變,很難滿足棉花企業‘急、頻、特、短’的現實需求”。
棉企融資渠道相當狹窄
每年年初,是銀行“沖貸款”時間,不少商業銀行已將2011年信貸額度陸續下發到各分支行。2011伊始,國內信貸環境開始緊縮,對銀行的監管也變得更為嚴厲。在額度緊張的情況下,許多中小銀行唯有通過信貸風險進行評估:誰給的利息高,貸款就給誰。因此有業內人士擔心,非暴利行業的棉花企業在2011年融資將會越來越難。棉花企業獲得資金的渠道相當狹窄,在貸款方面,一般只能從農發行取得收購資金,而與其他金融機構的交往很少,往往帶來的是資金短缺的結果。
與金融機構交往少,并不是棉花企業所期待的或有意為之。業內人士稱,很多企業都想和各大銀行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但由于自身可抵押的固定資產非常有限,融資往往“碰壁”,棉企也就逐漸打消了從商業銀行貸款的念頭,默默承受著棉花收購高峰期巨大的資金壓力。
與此同時,在棉花流通領域,原本的農發行政策性貸款正在由無償向有償、有政策向商業轉變,許多棉花購銷企業短缺資金,錯過了采購棉花的最佳時機。當前,我國棉花企業之間的聯保貸款仍然很難實現,要想采用擔保方式進行貸款,必須尋求專業擔保公司的支持。然而,專業擔保公司對棉花產業鏈融資這一塊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目前很少有專業擔保機構進入這一領域。 專業擔保公司選擇“不進入”,一方面有其自身業務發展規劃的原因,最重要的還在于缺乏擔保平臺。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以及棉價的不穩定,擔保公司往往認為棉花收購風險很高,導致進入這一領域的興趣驟減。
“錢荒”令行業風險大增
行業不同,其生產經營的規律是很不一樣的。“與一般生產性企業相比,棉花企業有其特殊性,主要在于固定資產投資與流動資金相差太大,流動資金的占有量要遠遠大于固定投資。”湖南一家知名棉花購銷企業的老總這樣分析。
除此之外,銀行等金融機構往往對棉花收購加工企業等中小企業應用貸款審查流程較長的程序。對棉花企業而言,銀行貸款一般為短期貸款,銀行因其期限短、責任追究壓力大、風險暴露快對其有著明顯的“抵貸”情緒。同時由于政府滲透不夠,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尚未建立,棉花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嚴重缺乏。
資金的不足,不僅讓棉企陷入“錢荒”的困境,也令整個行業的風險系數大增。此外,高水平的利率也讓增大了企業運營的風險。一項調查顯示,58%的企業認為銀行貸款的利率偏高,無法承受。其中,50%的企業認為其可以承受的貸款利率水平應在基準利率上浮10%以內,33%的企業認為應在10%-30%。在如此高利率的水平之上,再加上貸款抵押和擔保的費用,融資成本至少可達到15%以上——高昂的融資成本不僅讓棉花企業望而卻步,也大大增加了企業的財務風險。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