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業小作坊積極轉向自主品牌
前言: 對一個企業而言,最幸福的莫過于自己的產品能夠賣個好價,從而產生利潤。不過,對廣東東莞華堅鞋業集團來說,從代工貼牌廠變成知名品牌,自己生產加工自己的品牌,那就是幸福。
●優化結構、改善品種質量、增強產業配套能力、淘汰落后產能,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調整優化原材料工業,改造提升消費品工業,促進制造業由大變強。
●鼓勵企業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加快產業升級換代。推動研發設計、生產流通、企業管理等環節信息化改造升級,推行先進質量管理,促進企業管理創新。
●推動自主品牌建設,提升品牌價值和效應,加快發展擁有國際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
一個企業
對一個廠子來說,訂單不斷,機器轟鳴,財源滾滾,日進斗金,這就是幸福。對一個企業而言,最幸福的莫過于自己的產品能夠賣個好價,從而產生利潤。不過,對廣東東莞華堅鞋業集團來說,從代工貼牌廠變成知名品牌,自己生產加工自己的品牌,那就是幸福。
華堅的幸福,與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中產業升級改造內容契合。草案提出,改造提升制造業,推動自主品牌建設,提升品牌價值和效應,加快發展擁有國際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
華堅這次真的會很幸福,因為它再次受到政策的庇蔭,因為大樹底下好乘涼。
【企業檔案】
華堅鞋業
華堅鞋業集團創辦于1992年,1996年在東莞設廠,公司現擁有8家分廠,兩座鞋城,一座家具城,兼有模具廠、飾扣廠、機械廠、印刷廠等鞋材與鞋機配套生產體系,共47條意大利先進生產線,擁有員工20000余名,建筑總面積20萬平方米,年產量達2000萬雙。
華堅鞋業集團老總張榮華的成功,是因為他讀懂了國策,并讓自己的每一步都和國家規劃相契合。
1996年,江西鞋商張榮華南下珠三角,放棄了早前從事的布鞋行業,學習臺資企業做起了出口外銷,創立“華堅”。“九五”第一年的中國,關稅持續下調,加工貿易企業能夠獲得國家政策支持,“華堅”幾年間成為行業領頭羊。
然而,好日子只過了十年。
“十一五”第一年的中國,情況已發生變化,國家降低加工貿易業的出口退稅,利潤銳減,“華堅”被迫開始了產業升級,走上培養自主品牌的嘗試。
而剛剛公布的“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中,國家提出改造提升制造業,重點促進制造業由大變強,推動自主品牌建設,提升品牌價值和效應。對張榮華來說,未來5年,最重要的任務是拿出自主品牌。
代工鞋廠成“龍頭老大”
張榮華曾在江西辦過布鞋廠,當時擁有員工200多人,資本過百萬。1994年,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確立,很多優惠政策,吸引了張榮華。
1996年,張榮華在東莞厚街盤下一家瀕臨倒閉的鞋廠,成立了華堅鞋業有限公司,專門從事女鞋的加工貿易。這也是當時東莞大部分鞋廠的模式——“OEM”。
所謂“OEM”,就是指生產商按照委托公司的要求,加工生產產品,不負責產品銷售,產品貼上委托公司的品牌,簡稱代工。
“當時內地的勞動力和原材料的成本低,國家對OEM企業有很大的稅收優惠。”張榮華更多地看中了這種賺錢模式。
代工模式頗具盈利優勢,但由于華堅是新公司,缺少訂單,差點倒閉。
“當時連買菜的錢都沒有了。”張榮華想過逃到俄羅斯躲債。建廠一年后加入華堅的魏勇泉回憶,最困難時,4個月管理人員沒發工資,不得不向員工借錢度日。
然而,一份來自巴西客商的30萬雙鞋訂單,挽救了張榮華和他的華堅。從此,華堅的訂單源源不斷,華堅也逐漸在東莞鞋業界有了名氣。
就這樣,到2006年時,珠三角像華堅一樣的代工企業已有3萬多家,占中國出口比重近四成。
危機來襲利潤被“謀殺”
然而,從2006年開始,情況急轉直下。
2006年,國內外經濟環境驟變,訂單明顯減少;2007年,物價上漲;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全球需求不足,所有代工企業訂單下降超過10%。
“我們這些外貿企業依賴的就是國外訂單,春江水暖鴨先知,一旦國外市場有風吹草動,最先感受到和受影響的,正是我們。”華堅品牌事業部總經理魏勇泉說。
屋漏偏逢連陰雨。人民幣匯率變化,讓代工企業利潤再減一截。
華堅鞋業生產部負責人曾長青介紹,從2005年至今,1美元對8.11元變成6.6元,人民幣升值20%。出口到國外的鞋子,因為美元對人民幣變軟,造成實際上的降價,而國內的材料等因人民幣堅挺,造成實際上的漲價。這樣一降一漲,被中央財經大學國際金融研究中心副教授、經濟學博士譚小芬稱為,是對利潤的一次次“謀殺”。
華堅鞋業有限公司中底部經理王宗林介紹,當時他負責鞋子的6個部件,每個部件漲3分錢,加上膠水漲價,“所有的利潤都搭進去了”,代工真正變成了“賠本賺吆喝”。
沒有想到的是,歐盟征收高額反傾銷關稅,國家降低出口退稅,勞動力成本增加,對代工企業來說是“刀刀見血”。
在此情況下,華堅出口的一雙普通女鞋2006年利潤約1.2美元,到2008年上半年只剩下不到0.21美元。幾個月間,厚街廠房空了三成,大多鞋廠關門走人。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