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攻克環保,市場的下一個“藍海”
前言: 當環保指標被納入國民經濟和企業發展的約束性指標之中,以環保為圓心,以環保產品、綠色產品為半徑的鞋服產業鏈模式便流行開來。
當環保指標被納入國民經濟和企業發展的約束性指標之中,以環保為圓心,以環保產品、綠色產品為半徑的鞋服產業鏈模式便流行開來。根據調查發現,近幾年,盡管“灰色清關”以后,國內鞋服產業等密集型產品已經開始搭建綠色城堡,但離環保產業鏈模式還有一些距離,仍需再“給力”一把。
綠色產業鏈亟待建立
據測算,我國制鞋業每年有超過30萬噸的有機揮發物被排放到大氣中,給環境帶來了嚴重污染。因此,我們國內制鞋企業從制鞋設備、鞋底材料、鞋面面料到膠水使用等生產環節,從多方面深化創新改造。
春節剛過,名足體育用品(中國)有限公司就開始購買新的更加智能化的生產設備,將原有的生產線設備全部替換。而位于陳埭的另一家鞋企——名樂(中國)有限公司也在近日從中國臺灣和日本購進新半自動化生產設備,為今年擴充產能做前期的設備試點工作。從晉江目前上馬的名足、名樂更新設備來看,目前鞋服業界對于環保產業已從狹義概念走向了廣義概念的理解,引進新設備是每個企業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項投資,具體來說,環保產業鏈上游是環保設備制造,而將生產設備進行更新換代,以提高綠色生產效率,則成為許多企業的選擇。名樂和名足這兩家制鞋企業的做法只不過是晉江運動鞋產業鏈的一個縮影。
政府搭臺完善綠色產業發展
2010年一季度,根據美國和歐盟官方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出口鞋類產品被歐美通報召回共計31批,與前年同期相比激增四成。其中,原材料中偶氮、甲醛及六價鉻的含量遠遠超出國際標準,涉及化學品污染是鞋類產品被通報召回的最主要原因,占所有通報召回比例的82.48%。所以,尋求中國鞋業的環保解決方案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隨著國家高層和相關政府部門對環保的重視,如今,含“三苯”的膠黏劑已大大受限制,一些企業的產品被勒令退出市場。同時,一系列環保法律法規相繼出臺,為市場營造了較為健康的氣氛。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行業協會的帶領下,企業正加快以技改和自主創新為主要內容的轉型升級,以吉爾達、奧康等為代表的上規模企業先后加大科技創新,不斷上馬,種種跡象表明鞋服環保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已走在前列且具備進一步壯大的可能。
國內鞋服業將積極融入綠色生產建設和綠色產業發展大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著力打造成品位高優、綠色環保的產品,而環保作為當前鞋服業經濟社會的發動引擎之一,必然在邊界和內涵上不斷延伸和豐富,打開一個全新的局面,成為鞋服業界的下一個“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