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真相調查
編者按:
民工荒的背后,既是企業與企業的比拼,也是城市與城市的競爭。
十年的人口流向圖顯示,每當哪個地區煥發活力,勞動力就會加速流向那里。
這個越來越變得有限的勞動力大市場里,流動頻繁,而價格信號既靈敏,且豐富——相比此前單一比較工資,經過金融危機教育之后的那些民工,開始更多的考量工廠的規范程度與發展前景;相比父輩們的生存要求,新一代年輕人開始更在意見識與尊嚴。
無論是地方政府的治理轉型,還是中國制造的產業升級,都將在這樣的挑戰下被逼上征途。
本期專題里,南方周末記者試圖對民工荒的真相與假象作出描摹與解釋,并且研究了沿海與內陸一些地區人口流向變化數據,發現了十年里的兩度內流,發現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人潮已經從單一流向沿海地區,變成了廣袤國土上許多個流動的漩渦。
只要有空氣和土壤,一小星火種都能點燃一個地方,江蘇睢寧東風村的故事便是一例。而農民的創業之火一旦被點燃,連這樣一個貧困的村莊都能在短短5年間聚集3000打工者。
更大的漩渦當屬重慶。從“農民城”到出現民工荒,顯影出這個城市上十年來日漸活躍的經濟生機,而制度變革是否會釋放出進一步的吸引力,亦值得觀察。
當許多企業大喊民工荒時,“十二連跳”事件之后成為血汗工廠代名詞的深圳富士康,卻依然門庭若市廣受工人青睞,最直接的原因是薪水。這個代工巨頭的加薪空間從何而來,如何消化?
更有趣的是,即使深圳的富士康已經擠不進去了,許多年輕人卻死活不愿意回到自家門口的富士康。
民工荒只是春節荒?
誰在慌張誰不慌?
內遷能解決招工難嗎?
目前企業們如何應對漲薪?
南方周末記者連續多年觀察民工荒,發現在這一現象的背后,是一場企業競爭力的大洗牌,而中國制造的升級,正醞釀其中。
圖中藍色曲線為十年間流入當地的人口數量變化圖,拐點均在2005-2006年間。 本圖珠三角指廣東省,長三角指江浙滬三省市,環渤海指京津冀三省市,所有數據均為本報根據中國人口與計劃生育年鑒中的相關數字還原推算。
一個素以勞動力極度過剩聞名的國家,民工荒卻連年成為春節后的熱點話題。
不僅在傳統的民工輸入地——珠三角和長三角出現了民工荒,在傳統的民工輸出地——四川、重慶、河南、湖北、安徽等地也出現了“招工難”。
民工荒,是真“荒”還是假“荒”?是局部現象還是普遍現象?它的背后,中國經濟正在悄然發生怎樣的深刻變化?
民工荒只是春節荒?
為何媒體上的民工荒卻仿佛愈演愈烈?這與觀察的時點有關。
通過分析十年來人口輸入地和輸出地的數據,南方周末記者發現,從2001年至今,中國曾經兩度出現人口內流跡象。
第一次人口向內地的回流發生在2002、2003年間。
那時候,河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安徽六個人口輸出的傳統大省(市),除去自然增長的人口后,幾乎全部都在增長,意味著這兩年這些地方還吸引了往年流出人口或其他地方人口流入該省市謀生。
與此同時,珠三角、長三角等發達地區,外來人口開始明顯下降。正是此時開始,“民工荒”這一詞語進入國人視野。
第二次的明顯回流,發生在2005-2006年間。這一年,四川省一下就增加了800萬人口。
自此之后,回流的趨勢一直沒有改變,但幅度卻并不是很大。
但為何媒體上的民工荒卻仿佛愈演愈烈?李平發現,這與觀察的時點有關。
李平是武漢一家都市類媒體記者,所在的媒體計劃年后推出一組有關民工荒的報道。他大年初六就去了浙江義烏,另一個同事則去了東莞——這兩地被視為中國兩大最典型的民工輸入地,分別位于長三角和珠三角。
此時,這兩個城市里,有的招聘點還沒開門,一些開了門的招工的和求職的都很少。在招聘現場見不到人,民工荒的報道就這么誕生了
但過了兩天,年初八開始,找工的人和招工的人逐漸增多。到他離開的元宵節前兩天,人才市場里已經是人頭攢動,招工找工兩旺了。但此時,李平所在的媒體已經結束民工荒報道。
他反思道,“時點是一個大問題”。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