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夢想:中國創造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華旗資訊集團總裁馮軍又一次拿出了關于建立海外孵化器的提案。
“今年我是第4次提了,反省前3次,有可能是我能力有限,表述不清晰,這次我將嘗試用更直白的語言,將親身體會和建設性建議表達清楚。”馮軍告訴本報記者。
馮軍認為,大量的創新型和品牌服務型中小企業在實施走出去戰略時,因不具備在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設立辦事處的條件,僅靠單打獨斗很難落地,面臨著發達國家的工作簽證準入、當地法律法規了解、人才工作和生活安全方面的困難。
他建議,由國家出面整合商務部、外交部、科技部的資源建立海外孵化器,變得至關重要,“就像韓國在華設多家中小企業服務中心,意大利在華設有品牌推廣中心一樣,孵化器幫助當地品牌實現了在中國的成功落地。”
代表委員們提出,以傳統出口加工型企業為主體的“中國制造”,正進入打造自主品牌的大轉型期,這一階段的企業需要更多的“呵護”和“助推”。
大投入打造自主品牌
“一個自主品牌,至少需要10年培育期。剛開始沒一個人聽過我們這個牌子,現在慢慢開始有人知道了。”盡管在內銷品牌之路上走得并不輕松,施云仍然堅持樂觀的態度。
在自主品牌上探路5年后,浙江斐戈集團內銷目前還只占總銷售額的7%。
寧波斐戈集團三樓展廳,涇渭分明。一邊是外銷的OEM品牌展示,包括阿迪達斯、KAPPA等幾十個國際知名品牌,另一邊是該集團生產的自主品牌服裝。
站在OEM展示區,斐戈集團董事長施云對本報記者說:“我們現在就是用這邊掙的錢,補貼那邊做自主品牌。”
施云透露,從2006年起,斐戈集團在打造自主品牌上已經投入上億元。其中,2010年投入了3000多萬元,而全年銷售額勉強達到3000萬元,要想收回成本,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我們開店以百貨商場為主,租金很貴,加上一些‘潛規則’的費用。開店成本也是越來越高,現在開一家店至少300萬元。”斐戈集團董事長施云告訴本報記者。
目前,斐戈集團一共在國內開了12家自營店。
“2010年沒開,主要是穩一穩,總結下經驗再走。”施云醞釀著在今年重啟開店攻勢,“2011年會在北京開店,新光天地、王府井、翠微大廈開3家。”
“一個自主品牌,至少需要10年培育期。剛開始沒一個人聽過我們這個牌子,現在慢慢開始有人知道了。”盡管在內銷品牌之路上走得并不輕松,施云仍然堅持樂觀的態度。
施云的同鄉、浙江廣博集團董事長王利平同樣在為自主品牌不惜砸進真金白銀。
原來以輕工文具為主業的廣博集團,目前正在進行產業升級。集團旗下的納米新材料公司,主要生產納米鎳粉、銅粉、鋁粉、銀粉等多種金屬粉體。
王利平稱,納米公司擁有來自海內外的頂級專家研發團隊,在金屬超細粉研發領域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目前,公司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金屬粉體生產線20余套,各類納米金屬粉體年產能達400余噸。
“我們正在應用獨特工藝開發太陽能電池漿料用銀粉和鋁粉,計劃年產能達5000噸,各項指標和產品質量達國際領先水平。”王利平透露,“目前處在批量試生產階段,銀粉試驗了20多次,我們一個分廠廠長48小時不睡覺。”
要打自主品牌,就必須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投入、投入、再投入。”全國政協委員、傳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冠巨表示,“我們國家的科技投入水平,經費只占GDP的1.7%左右,民營企業的科技投入與國際跨國公司的科技投入差距更遠,如果經濟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我們就要在科技投入上先趕超。”
徐冠巨認為,應該看到企業現在面臨著內部、外部的雙重壓力,轉型升級的任務很重,政府在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方面應該更有作為。
孵化器助力品牌走出去
全國人大代表、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鳳英也認為,應該對通過認證的自主品牌企業的品牌建設、海外展會、網絡建設等具體的活動提供部分鼓勵資金,鼓勵優秀企業進行海外市場拓展。
“在西班牙的孵化器不允許制鞋業進入,在東京的孵化器不允許愛國者進入。”馮軍認為現有的海外孵化器模式,難以滿足中國品牌走出去的需要。
馮軍告訴記者,商務部已在全球15個國家建立了19家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但大多數合作區設在非發達地區,如進入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重點城市,則需要外交部協助辦理工作簽證準入;外交部在全球各使館區已設商務參贊,但因其主要為大型企業服務,在服務中小企業方面精力和資源明顯不足;科技部曾在美國馬里蘭大學設立孵化器,但遠離重點商務城市,對企業落地幫助不大;而在新加坡建立的孵化器因沒有商務部的介入且僅針對科技型企業,又無法形成規模效應。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