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樣本調查:親兄親弟爭辯轉型之路
長三角和珠三角,猶如一對兄弟,在改革開放的前三十年,肩并肩領舞中國經濟。時至今日,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裹挾下,兩地區的出口型企業都不得不面臨轉型難題。而那些為中國市場經濟提供養分和活力的中小型企業,在面對轉型的陣痛與迷惑時,更是難以抉擇:究竟是“熬”下去,還是積極地“轉”過去?
數據顯示,目前長三角和珠三角兩地共有近千萬家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0%以上。兩地區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正大刀闊斧地進行“自上而下”的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問題在于,淘汰落后產能,發展新興產業,其間出現的“轉型盲區”、“產業斷層”和“技術鴻溝”等問題,中小企業如何順利解決?以中小企業的財力和人力,做產業轉移、整合的減法尚可,但對產業升級、創新的加法與乘法,又如何嫻熟掌握呢?
況且,在一些中小企業主看來,“轉”并不一定意味著生。廣州耀輝紡織加工有限公司是眾多珠三角的出口導向型小紡織企業之一,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陷入困頓,企業主兄弟兩人就轉型與否,以及如何轉型展開了爭論以及不同的實踐。他們的故事也許代表了同類出口型企業目前面對轉型時的狀態。
“熬”還是“轉”
“當時身邊有一批人響應政府號召跑到中西部或者東南亞去開廠,也有轉行投資軟件的。結果大多不好。”
“那時候,我比今年春晚紅起來的旭日陽剛不知道苦多少,只不過我比他們能扛。”廣州耀輝紡織加工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康大輝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感嘆,2008年的夏天,他的工廠一個加工訂單都沒接到。
康大輝的紡織加工廠從2001年成立至今,生產規模主要由業務人員跑出的訂單量安排,“單子最多的時候,50多名工人一起生產。”
面對記者關于“當時有沒有考慮過企業轉型”的問題時,康大輝直言,“當時身邊有一批人響應政府號召跑到中西部或者東南亞去開廠,也有轉行投資軟件的。結果大多不好,最慘的賠得只剩下褲子,血淋淋的。”
事實上,據投資東南亞國家企業的高管反映,中國中小企業走出去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政府和民間社團的引導,走出去投資往往帶有盲目性。
“我2009年大學畢業時,哥哥的公司雖有恢復,但外貿訂單還是有一搭沒一搭的。”耀輝紡織加工有限公司銷售總監康曉輝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坦言,那時候兄弟之間為企業的下一步發展沒少爭吵。
提到這段往事,康大輝似乎仍有火氣:“企業轉型哪有那么簡單,以為是騎自行車呢,說拐彎就拐彎。轉型需要技術,需要資金,轉型的風險是我們這種小企業承擔不起的。”
據了解,近些年,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各級政府積極引導和督促企業完成產業升級,先后提出了“騰籠換鳥”(引導勞動密集型和資源依賴型企業實施轉移) 、 “退二(產業)進三(產業)”等轉型策略。
“大企業在政府的引導下可以轉型。像我們這樣的企業太多了,政府不可能面面俱到,更多的要靠自己把握。特別是現在信貸控制這么緊,中小企業融資越來越不容易。”康大輝坦言自己選擇了“熬”。
對于中小企業獲得政府資金難的問題,東華大學旭日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顧曉敏直言,中小企業想要拿到政府資金,就必須借助于中介,只有通過那些中介才能獲得資助資金,但企業申請到的資金需要給中介30%-50%的費用,中小企業對這些資助資金的申請失去了興趣。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