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下服企的生存狀態
2010年以來,在江蘇某服裝企業從事設備維修工作的小戴有點閑得慌。由于招工難,工廠有將近一半機器閑置。看著空蕩蕩的車間和一排排帶著防塵罩的機器,小戴心里有種說不出的滋味,不禁重新思量起自己的前途。
這兩年,類似的開工率不足問題,在服裝行業并不鮮見。從事外貿行業多年的孫曉軍就頗有感受,2010年他給出了比往常高三倍的價錢居然找不到一家服裝企業接訂單,而拒絕的理由如出一轍:人手不夠。
昔日風風火火的浙江黑馬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于澤近來也不怎么“淡定”。原本以為熬過2010年年初的“用工荒”,就會慢慢緩和起來。沒想到,到了年中,缺人的情況不但沒有改善,反而越來越嚴重。由于人手不夠,很多工廠不但不敢接新單,連原來的訂單都怕不能按時交貨,廠長急得團團轉。
在浙江寧波打工的機修工郭明炎說,他所在的工廠原來有三百多人,現在只有六七十人。他說,在寧波,現在如果某個人能組織20個人去工廠,就可直接當廠長。招工之難,由此可見一斑。肖偉所在的寧波象山風順服飾有限公司也面臨嚴峻的缺工問題,原來工廠有一百二十多人,現在只有五六十人。他稱,現在老板想讓服裝廠“坐滿“,幾乎是理想。以生產中高端女裝品牌“EE edela”(埃迪拉)為主的上海柏門服飾有限公司同樣擺脫不了“用工荒”帶來的困擾。據其公司機修工王明帥介紹,工廠由原來的兩百多人銳減至現在的八十多人,來不及生產時,只能將訂單外發給上海周邊的工廠。
當用工荒已成常態,長期賴以廉價資源生存的服裝企業該何去何從?
悄然興起的流動“打工團”
伴隨著用工荒的進一步加劇,一種有組織、流動性的“打工團”悄然興起。據郭明炎介紹,2010年在寧波出現了很多有專門“經紀人”的“打工團”,這些“經紀人”印有諸如“專接鎖、釘、套”等字樣的名片,只要一個電話,談好工價,便會帶上一批熟練縫紉工上門服務,做完這批訂單,再“轉戰”其它工廠。因按件計收入,這些縫紉工完成的質量和效率很高,而且不用再苦口婆心勸說他們加班,非常自覺。肖偉說,在工廠定點上班的縫紉工月收入約為3500~5000元,而一些手腳麻利的流動縫紉工日收入就可達400元。
據可祺時裝(蘇州)有限公司設備科科長章棟成介紹,在蘇州類似的“打工團”也十分吃香。有人專門負責幫他們聯系工作機會。某工廠新增訂單了,便會高薪請他們過來幫忙。老板也愿意采用這種形式,因為生產有淡旺季,雖然這批訂單的加工費高了不少,但不需要為他們支付保險、養老金等,總體還是比較合算。這種打工方式收益不錯,做半年的收入就相當于以往全年的收入。
為了緩解招工難的問題,浙江義烏大陳鎮的工廠也開始流行“打工團代班制”。“因為我們的工廠都是訂單制的,工人計件收費。完成自己工廠的一批訂單后,工人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流動到其他的工廠做工。一般去代工的工人可以拿到2倍以上的工資,很多工人都愿意去。”某企業負責人如是說。在以前,代班只是發生在關系比較好的企業間,現在,這種方式已經成為企業應對人力短缺的規模化操作了。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種作業模式將在中小型服裝企業中存在較長一段時間。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