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機業:好產品高效益
雖然大多數紡機企業都延續了2010年訂單火暴的生產態勢,但眼下日益上升的生產成本,擠壓了紡機企業的利潤空間,也讓紡機企業的“幸福感”大幅縮水。許多企業反映,原材料價格、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漲,已經給企業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和麻煩。原料、工資等生產要素成本的大幅上漲著實為紡機業出了一道發展難題,許多企業管理人員認為,過去量大利薄的生產方式到了該下決心徹底改變的時候。
現狀——原料價格頻繁波動
最近幾個月鋼材原材料價格的波動頻繁,讓許多紡機企業很頭疼。江蘇一家紡機制造企業的陳先生告訴記者,鋼價上漲其實并不可怕,只要價格能穩定一段時間也行,這樣企業生產還是可以預期的,大不了產品也相應漲一點,客戶也可以理解。但價格來回變動,有人就趁機囤積原材料、高拋低吸,造成了人為的材料緊張。由于產品生產出來有一定的周期,這種漲落又無法體現在產品價格上,企業只好自己消化,這無形給企業經營加大了許多難度。
一般認為,生產成本要素由原材料、工資、固定資產折舊等部分構成。在原材料延續去年上漲的基礎上,春節過后的用工荒又給了工資上漲一個充分而必要的理由。原材料、工資的上漲進一步擠壓了本來就微薄的行業利潤,這多少有些讓人無奈。
江蘇同和紡織機械公司副總經理李成華告訴記者,寶鋼45#羅拉鋼的價格在今年1月為6118元/噸,而進入3月份后價格已經上漲到6767元/噸,上漲幅度超過了10%。“但這還不是最讓人擔心的,”李成華略顯無奈地說道,“近期媒體對用工荒問題的廣泛報道增強了求職者的信心和籌碼。春節后為了留住工人,企業不得不提高工人的工資。”
重慶金貓紡織器材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長楊崇明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現在用工成本增加太快了,近期企業職工工資漲幅已經達到了15%~20%,即使這樣工人的流動性依然很大。技術工、熟練工提升薪水也招不來,新工招來了又不能馬上頂崗,工人流動性的增大,不僅使企業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受到了影響,而且許多生產任務也無法正常進行。”
的確,過去紡織行業利用國內勞動力的低廉價值得到了充分發展,產品無論在出口還是內銷市場都具有較大的價格競爭優勢。如果原材料、用工等成本因素持續出現高漲,國產紡機器材性價比高這個最大優勢恐怕會逐漸消失。同時,正在召開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已經傳遞出今后幾年居民人均收入仍要繼續增加的信息。大家都明白,提高工資標準、增加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這個趨勢注定要成為現實。
困境——中小企業資金緊張
在通脹預期逐漸增強、生產成本逐漸增加的背景下,紡機器材行業遇到了真正的麻煩。一些中小生產企業甚至開始擔心自己下一步的命運,這些擔心并不是杞人憂天。
“用工不是我們最關心的問題。”江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小器材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現在最關心的是企業如何生存和如何生存好的問題。央行一再提高準備金率,銀行銀根緊縮,我們貸款很難。”的確,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銀行放貸的興趣本來就不高,再加上宏觀緊縮政策的實施,現在企業經營壓力更大。不過這些企業似乎也習慣了一切靠自己,基本上是找親戚朋友拆借。張先生本人有近百萬元的銀行存款,本來存了定期,但是考慮到年初的生產需要資金,他又臨時取了出來,將自家的錢墊付到企業的賬上。
原材料、工資等生產要素的過快上漲讓紡機企業始料不及,而與此同時,下游紡織企業也在同樣經受著原材料和用工成本上漲的嚴峻考驗,這勢必會減少紡機器材的采購量,之前薄利多銷的營銷戰略遇到了新的挑戰。
河北一些紡織企業庫存棉花僅夠一個月生產使用,棉花相較春節前不僅價格上漲了不少,而且棉花數量明顯減少,到處收購都收不上來。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3月4日發表的研究報告表示,受高棉價拉動,預計2011年植棉面積將呈溫和增長態勢,但增幅百分比不會超過兩位數;受原棉資源短缺、棉價高企、信貸收縮以及成本上漲等因素綜合影響,預計2011年將有一批棉紡企業停產甚至倒閉。
有關人士估計,成本重壓下,紡織行業技術改造資金的投入規模可能會較去年有所減少,加上一些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壓力,紡機行業2010年前所未有的好日子或將不再延續。
解題——做好產品提高效益
面對用工荒、原材料價格上漲、CPI上漲等諸多外界因素的困擾,紡機企業又將如何應對,如何高興地活下去呢?
楊崇明告訴記者,企業想掙錢,無非兩條路,一是提高產品效益,二是加強成本控制,兩者兼得的企業肯定會生存得更好。答案說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做起來要麻煩得多。對于業務導向型企業來說,企業產品具有較高的毛利率,即使規模不大,收益還是能保持較高水平;而對于成本控制型企業來說,這些企業的節省能力令人吃驚。別人花7元租一平方米廠房,他們就花3元租一平方米;別的工廠怎么都得有幾個管理人員,他們可能一個總經理就全兼了;工人工資開得也相對較低,留住工人基本靠思想工作……
但成本控制型企業的節約藥方,到了2011年似乎就不太管用了。
楊崇明談道,加強管理、從細處著手的確可以降低生產成本。但這些措施早在金融危機時期就都用上了,再從節約的環節考慮,利潤提升空間已經不大,因此加強成本控制并不能起到多大的效果。
“不過,目前企業走提高產品效益之路,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應該還是可行的。大家都清楚大路貨成本價格是多少,因此產品價格很難提升,使產品利潤很薄,甚至不掙錢。新產品就不一樣了,有時候客戶很難知道它的成本具體是多少,所以生產企業可以賺取較高利潤。只有做高檔產品,才會始終占領和領導市場。”楊崇明說。
轉變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檔次已經到了動真格的時候了。不過,研發新產品也要投入,在成本壓力、生存壓力來襲之時,又有幾個企業能夠矢志不渝地堅持下去呢?
李成華在談到企業如何破解成本難題時說:“原材料、勞動力成本價格,尤其是勞動力價格既然漲上來了,降下去的可能性就不大,也許會成為今后的一種發展常態。為此同和公司稍微上調了一點成品價格,多少緩解了一些生產要素上漲帶來的壓力。”
相比一些中小型器材企業來說,恒天重工集團的副總經理蒙喆顯得要樂觀不少。在他看來,雖然現在原料一直在漲,但他相信今后國家宏觀政策總體上還會以刺激為主。成本壓力下,公司會在合理加價的基礎上,在產品的創造環節上多下功夫,增大利潤空間。他指出,當前公司采取了對重大項目加強跟蹤、成本核算等機制,加強了企業運營的風險防范,并通過降低廢品率、項目競爭招標等手段,進一步挖掘企業的節約潛能。
從國外紡織發展的歷史進程不難看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原材料、勞動力成本逐漸走高是一個無法改變的趨勢。唯一讓我們慶幸的是,巴基斯坦、越南等一些新興紡織國家雖然在紡織服裝生產領域搶占了不少市場,但這些國家在紡織機械生產領域尚未形成對中國紡機制造業的真正沖擊。國產紡機制造企業如果能夠積極面對成本要素上漲的現實,早日對企業產品結構進行調整,順利實現企業的升級轉型,這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