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之后的思考——縫制業:訂單滿天飛下的創新困境
核心提示:整機企業預期樂觀,零部件企業信心不足,導致了整、零企業供需失衡,這是2010年制約行業發展的矛盾之一。
2010年我國縫制機械業的復蘇,使行業走向新的繁榮。同時復蘇也帶來了新困惑:在機遇面前,是注重迎合市場,爭取眼前利益,還是趁著復蘇之勢自覺加快轉型升級,今后發展的關鍵是技術突圍還是價格取勝?這些問題都需要縫制設備企業深思熟慮,并作出相應的抉擇。因為這不僅關系到縫制設備企業自身的發展,同樣也關系到產業鏈下游服裝企業的長遠發展。
賣到斷貨
“用武漢話說,就是連渣子都賣完了!”在2010年8月的武漢市縫制機械商會第一次會員大會上,60多家武漢縫制設備商喜笑顏開,上游縫制設備業明顯復蘇,零部件也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狀態。
縫制設備銷路轉好始于2009年秋末冬初,彼時全球金融危機影響逐漸消退,服裝企業訂單滿天飛,縫制設備行業也迎來了產銷兩旺、加速回暖的局面。進入2010年的門檻后,更是出現了久違的市場火爆場面,積壓已久的庫存似乎瞬間清空。進入2010年二季度,市場需求雖然出現季節性、傳統性下降,但仍然不影響企業的銷售,甚至超出市場預期。虎門國際服裝機械城副總經理林超就用“賣到斷貨”一詞來形容當時市場的火爆。
武漢遠久縫紉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文博說,2010年7月去江浙取貨,拿到了電機頭,拿不到臺板。最終找關系,以每件加20元的高價湊齊了一部縫紉機的最后一個零部件。“平時,這個零部件的利潤也才10元錢。”周文博無奈的說。
即使這樣,周文博還是有得賺。他說:“2010年上半年公司銷售額、利潤雙雙超過2009年全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世事變遷,從回暖初期零部件大廠爭搶整機大廠的訂單,到大把的訂單惠及全行業,再到接單接得手發軟,旺盛的市場需求讓全縫制設備行業有些措手不及。首先是整機廠庫存消耗一空,其次是零部件廠、毛坯廠的庫存先后全空,零部件在行業復蘇后供不應求,企業成了市場中強勢的一方。而后是難以完成整機企業的訂單,出現了整機企業追著要貨的現象。付款已不再是問題,不僅交貨期一再延長,甚至一些整機企業拿著大量現金上門也提不到貨。
這樣繁忙至極的情景,對于我國縫制機械業而言已闊別兩年多了。自2010年初,無論是零部件企業,還是整機、商貿企業;無論從一線、二線企業,還是到三線企業以及重新竄起的小作坊,越來越多的縫機企業在重復上演著這難得一見的情景。
對行業所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有關專家給出了客觀分析:一是危機導致整機企業洗牌,行業生產集中度提高,整體產能有所降低。二是回暖剛開始時,誰都不敢加人加設備,當二季度需求量真正起來后,招工已經晚了。三是消費升級拉動了國內需求明顯增加。四是國際需求的增長,讓很多縫制設備企業在毫無準備和忙亂之中倉促應對,無法及時滿足“燎原之勢”以及火爆的市場需求。
電控門檻
一場危機和迅速回暖,讓縫制機械行業坐了一次過山車,同時也帶來了深刻的啟示。經過一輪洗牌后,經濟復蘇的過程也是企業優勝劣汰的良好時機,走在前面成功的企業將成為行業走向發展新階段的生力軍,而新一輪的突破則需要全行業的共同努力。
在零部件年會上,五菱公司董事長方明華這樣說:“以前為了搶市場,零部件企業什么產品都生產,大而全的生產方式分散了很多的資源和精力,也導致了產品的同質化,彼此之間靠價格爭來斗去。面對當前這么好的發展機會,我們要靜下心來認真思考今后的路怎么走。”
在行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的時候,好的機遇已經來臨,如何抓住機遇,突破桎梏,謀求新的發展是未來“穩坐釣魚臺”的關鍵。
湖南凱斯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申建春認為,當前的復蘇不是簡單的復蘇,而是向高自動化、高電子化、高效率、高質量方向發展,產品結構在發生變化。將來的發展趨勢,總數量很可能不會達到以前的水平,但總值一定會超過。隨著需求井噴式爆發的過去,行業面臨著幾個門檻——電控門檻、零部件高精度門檻和質量意識的門檻,如果邁不過去,很難完成轉型升級。怎樣提升產品質量、調整產品結構,來適應市場需求,是每個企業都應思考的問題。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