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口真的很大——人才:決定紡服企業勝敗的中堅力量
比起使用人才來,培養人才更重要
失敗項目大多因為沒找對人。
在變革中,周少雄考慮最多的是,怎么才能找到合適的人。
因為,“失敗項目大多因為沒找對人。”他說。
同樣,當有媒體問雅戈爾的稀缺資源是什么時,李如成回答,不是資本,而是人力資源。他說,現在大家都喜歡房地產,所以服裝業人才不多。
“新一代人功利心特別強,自我意識也特別強。”他最擔心的是:后繼無人。
顯然,對很多企業來說,傳承到了一個緊要的時刻。
幾年前,24歲的丁麗亞,在加拿大多倫多完成了學業后,來到父親創立的大森制衣,成為一名跟單助理。
一開始,幾百種布料讓丁麗亞頭疼不已。而經過幾年奮斗,已為常務副總經理的丁麗亞,讓大森成為了晉江外貿加工領軍企業。
讓康奈集團董事長鄭秀康得意的是,女兒16歲就到制鞋車間實習,兒子更是曾遠赴英國名校萊斯特攻讀皮革設計。
12年前,鄭萊莉大學畢業后在深圳工作。鄭秀康親赴深圳,希望女兒回家族企業,于是,鄭萊莉從生產線做起,到副組長、營銷經理,后來又成為鄭秀康的助理。
從海外學習歸來的鄭萊毅,從主管產品研發,后來升任為集團總經理。
其實,服裝業人才缺口真的很大。
新年伊始,“設計總監月薪2萬元”、“高級女裝定制設計師年薪25萬元起”……設計人才成了人才市場的“香餑餑”。
曾是綾致集團電子商務經理的張一星,今年二月剛剛上任“七格格”副總裁一職,但他每天仍會接到七八個獵頭的電話。
“要找到滿意的復合型人才確實很難。”負責百麗電子商務的謝云立說,“讓管理人既要懂電子商務,又要懂傳統行業難上加難。”
而在凡客,人事經理樸蕊是最忙碌的人之一。
公司發展迅速,每天都要被來自業務部門、招聘渠道的各種人所圍繞。
每周,她都會拿出一天時間,思考公司一年后應調整成什么樣的結構。“很多時候我們要站在一個高度上獨自考慮,而不是對方提出招幾個人你就招幾個人。”
相對于選人來說,更重要的是培養人。
“溫州最缺的是人才及合理的培養機制。”溫州服裝商會設計師聯社首任社長莊愛濤說。
他舉例說,福建的很多公司,每周設計師與管理團隊都會召開例會。設計總監把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老板當場作總結,明確責任。
然而在溫州,他從沒聽說有人開過這樣的例會。
“溫州老板有一個通病,就是不太相信職業經理人,凡事都喜歡親力親為。”溫州市委政研室一份轉型升級總結報告上這樣表述。
因此,溫州企業缺少設計人才的成長空間。
事實上,在溫州,一個設計師的年薪最多也就40萬。而在深圳、杭州、寧波、福建等地,總監級別年薪可達100萬以上。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