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產業與縫機行業攜手升級共度難關
服裝行業的特性決定了它的發展必然會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縫機行業作為服裝行業的裝備行業,跟服裝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2010年,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縫機行業助力服裝產業升級的腳步在加快,服裝產業的機械化、自動化升級又極大地促進了縫機行業的發展。
據國家統計局對我國421家規模以上縫制機械生產企業的統計顯示,2010年全年行業共生產縫制機械1288萬臺,比上年同期增長26%;完成工業生產總值346億元,比上年增長49%,工業銷售產值339億,比上年增長48%,增幅較上年分別上調48個百分點和43個百分點,全行業實現產銷量為98%。
據中國服裝協會相關統計信息顯示,2010年全年,我國服裝生產大幅度反彈,產量同比增18.60%,增幅比2009年提高了11.66%。服裝市場需求的回暖有效地刺激了服裝企業增強生產力需求的上漲。在市場強有力的需求下,服裝企業釋放出了更加強烈的轉型升級信號,并最終成為其購買縫制機械的動力,從而帶動了縫制機械行業的回暖。
服裝、縫機共掘內需市場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2010年前三季度,全國限額以上企業服裝類商品零售額4000億元,同比增長24.0%,增幅較2009年同期提高7.1%。經歷了本輪經濟危機的磨練之后,中國服裝行業內銷市場明顯迅速增長,好于外貿出口。內需的變化趨勢已經成為拉動整個服裝產業格局轉變的重要動力。與此同時,在縫制機械的銷售市場上也呈現出了相同的特點。
從縫機行業看,本輪市場回暖不是始于外貿而是內銷。2009年9月,內銷市場已明顯趨好,外貿市場則到2010年1月才勉強“轉正”。內銷的熱,首先源于服裝產業向中西部轉移,投資建廠,大批購入新設備。據中國服裝協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0年全年,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際完成投資同比增長32.96%,中西部投資增速分別達到58.13%和46.49%,西部地區成為投資主力;而原有服裝設備更新換代,機電一體化產品迅速擴張,使得內銷市場的份額迅速擴大,電腦自動平縫機(簡稱電腦平車)的銷售最為典型;此外,仍在東南沿海堅守的服裝企業要往高端發展,需要更高端的機器做支持,目前單憑進口還無法滿足這些需求。一些實力雄厚的國產設備生產商正積極試水高端設備,打開了新的銷售渠道。正如在廣州做了二十余年服裝設備經銷的東莞祥興針車有限公司董事長梁樹球所言:“要在一個領域持久地發展,一定要占據高端市場。”
這種趨勢在兩個行業里,都得到了體現。
服裝業“用工荒”引發縫機業“電腦車荒”
日前,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大鵬表示,服裝行業已經回暖,但制約行業發展的因素同樣十分突出:招工難,造成全行業陷入總體開工率不足。據中國服裝協會調查,2010年服裝行業由于缺工,沿海地區整體開工率僅達到70%;很多大企業由于用工缺口和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因素將開工率下調至80%,同時加大外協加工比重;開工率50%左右的中小企業比比皆是。作為東莞一家服裝企業總經理的董華清,從2010年春天開始,就一直在為工人短缺的事情憂慮。
他手上的訂單雖然足夠20條生產線滿負荷運轉,但是按照廠里現有的工人人數,卻只夠勉強運行15條生產線,這種現象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絕非個例。
“大企業有能力購置柔性加工線,小企業可以接小批量多品種的訂單,苦的是中型企業。”梁樹球有些無奈地說。那么,中型企業到底該如何應對?轉移,主動縮小規模,或者擴大生產能力是一種很好的策略,但必然要“傷筋動骨”。更換效率更高的機器,雖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確實也是一條切實可行的辦法。這也是為什么2010年電腦自動平縫機產量一路飆升,市場上一度斷貨的原因。
為什么縫制機械會這么火爆?寧波伊士曼公司銷售經理吳漢橋解釋說:“若以每天工作10小時計算,一臺伊士曼鋪布機每天可以鋪布大約6000米針織面料,相當于4-6個人的工作量,而且鋪布的質量也很高。”但他同時也指出,“如何與企業的制作工藝流程更好的融合,以及確保一個有熟練操作經驗的人來操控這樣的機器也顯得尤為重要。”
告別人口紅利時代,每個企業都必須從別的環節而非人力成本去尋找自己的發展優勢了。縫機設備的自動化顯然成為處于“用工饑渴”中服裝行業的一掬清泉。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