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服裝行業三大支撐要素:內需
內銷市場的支撐作用突出,消費格局悄然生變。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2010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4554億元,同比增長18.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4.8%。其中,限額以上企業服裝類商品零售額5177億元,同比增長24.8%,增幅較2009年同期提高4個百分點。服裝消費增速全年呈現波浪式增長,始終明顯高于全國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
在內需市場的強大支撐下,行業內銷產值增長持續加速。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0年1-11月規模以上服裝企業累計實現內銷產值8331.86億元,同比增加29.90%,比去年同期提高8.38個百分點,比本年1-2月提高5.78個百分點,完全恢復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內銷產值比重達到71.36%,比去年同期提高3.03百分點。
根據中華商業信息中心統計,2010年1-12月,全國重點大型零售商業服裝銷售金額、數量和平均價格分別同比增長了21.58%、10.15%和10.38%。而12月單月服裝銷售金額和數量同比增幅為17.51%和9.5%,平均銷售價格同比增長了7.32%。
從代表大城市主流消費的大商場消費數據來看,大城市消費增長平穩,消費數量增幅不高。這個趨勢從2008年下半年就出現端倪,大都市消費日趨成熟飽和,面臨消費結構升級,數量增幅保持平穩低調。大商場消費增幅與社會服裝消費增幅比照來看,可以看出社會服裝零售增長更具活力,而活力的源泉就是二、三線中小城市服裝消費的崛起。我國的品牌服裝還處于發展初期,未來前景廣闊。相比一線城市消費日趨平穩,二、三線中小城市和城鄉結合部以及農村等市場未來發展增速會更快,而且這些市場的行業集中度較低,這就為服裝自主品牌和處于渠道擴張時期的品牌企業提供了較大市場空間。
服裝產品市場價格指數從2006年短暫回歸100以后,始終徘徊于100以下。2010年以來,棉花價格一路飆升,328棉價9月份暴漲直至11月份達到近32000元/噸歷史最高點,年底棉價盡管在國家政策管控下得到一定控制,但仍保持著28000元/噸以上的高位。同時毛、化纖、羽絨、皮革、絲綢類等服裝產品原材料價格也有明顯上漲;由于用工緊缺,勞動力價格也出現季節性激增,普遍上漲20%左右,長期看,勞動力價格呈現剛性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2010年1-12月份衣著類產品出廠價格指數同比上漲了2.0%,12月單月衣著類產品出廠價格指數同比上漲了3.3%。2010年四季度服裝價格受到原料成本上漲等因素影響,絕大部分有較強市場議價能力的品牌實現了5-10%的提價。冬裝的借勢漲價既可以緩解2011年春夏服裝的成本壓力,也可以為服裝價格的成功上位做鋪墊,服裝價格有望達到新平衡。“十一五”期間服裝內銷有效供給提升,不斷出現新市場增長點。“十一五”期間,我國服裝內銷金額從2005年的6826億元上升到2010年超過14000億元,累計增長了一倍。而服裝產量并未激增,全行業內銷實際庫存能夠維持在20%左右,有效供給大幅提升。該現象得益于“品牌”與“科技”兩大支撐,特別是品牌化發展和集約化趨勢對極大地提高了產業資源的利用效率。
另外,我國服裝市場可謂新增長點層出不窮,2005年左右,休閑裝發展鼎盛,休閑大牌涌出。
2005年以后,市場開始細分,一線市場日益成熟,到2010年,一線市場發展穩定,出現消費向更高領域升級跡象,奢侈品市場應運而生、高級定制不溫不火。二、三線市場從2008年開始加速發展,到2010年已經成為支撐內需增長的最重要力量。除了市場細分,運動裝、戶外裝、定制服裝等等產品細分領域也快速跟進。為“十二五”我國內銷市場大發展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