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鈺洲:面料產品不能只打出“環保牌”
小時候我們如果掉了飯粒在地上,會被要求撿起來吃掉,這讓我們從小就明白一個淺顯易懂的道理:浪費糧食是不對的,掉飯粒也會增加家庭清潔的負擔。
相較之下,服裝的浪費給家庭和地球環境造成的負擔更甚。
低碳服裝的博弈
購置一件普通的純棉印花T恤,我們究竟買下了什么?
如果我們曾思考過,就不會對自己還買下了服裝誕生過程中一步步的碳足跡毫不介意:原料種植貯存階段、面料織造印染過程中使用的大量化學試劑污染了土地和水源,整個生產鏈加工過程中不僅消耗了燃料、電力及水等資源,因此產生的碳排放更是全球氣候變暖、環境進一步惡化的元兇……新衣雖新,卻已歷經磨難,而這同時也是地球的磨難。
在北歐、美國以及澳洲等開始征收排碳稅的國家和地區,一些環保人士在購買新衣之后,會自覺登錄網站,為自己的新衣繳納排碳稅。在我國,肩負著對生態環境的責任感,以環保為己任的消費者也紛紛開始選擇購買總碳排放量低的服裝。
那么什么才是總碳排放量低的服裝?有機棉的誕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這種生產全過程天然無污染并可降解的材料一經推出就備受推崇。相比之下,著眼服裝的生命周期,也就是從原材料到最終降解完成的進程來看,以不傷害動物為落足點的仿皮草,深究起來卻更像是一場博弈,甚至顛覆了我們的環保觀念。
人造皮草纖維雖然不以動物的生命為代價,在結束使用壽命后卻無法降解,這就給土地造成了負擔,對于生態系統的循環再利用來說是一種障礙;然而作為天然纖維的真皮草卻是可降解的。另外,皮草從動物身上獲取原材料后,經步驟簡單的處理就可以制成成衣;而人造皮草的生產鏈條卻更長,在每一步的生產過程中對于電力、燃料等的耗費,在碳排放的明細賬簿上又是不可忽視的一筆開支。那么究竟人造皮草和真皮草誰更低碳?
這種較量不止存在于真仿皮草之間,甚至棉麻等植物纖維服裝的生產鏈也長于皮草的生產鏈,難道不會在紡織、染色等過程中累計的排碳量上超過皮草嗎?沒有標準,沒有證據,面對低碳服裝品牌們的眾說紛紜,如何才能購買得到總碳排放量最低的服裝?消費者們希望自己生著一對火眼金睛。
“四兩撬動千斤”從碳標簽開始
在今年三月北京面料展上,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在天津天紡集團展位參觀時,告訴天紡集團負責人一條建議——面料環保主題產品應該在每款產品上打出能夠減多少碳排放量的指數,而不是只打出環保招牌,沒有數據依據。
杜鈺洲的建議如今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正在推行著。在香港,制衣訓練局聯合成立了香港的服裝企業可持續發展聯盟,計劃今后在服裝生產上進行低碳流程設計,并轉化為成衣上的碳標簽。服裝產業的碳標簽只是一個縮影,在臺灣,碳標簽已于2010年3月從IT產業及食品飲料開始推行。而現如今,沃爾瑪、戴爾等大企業紛紛推進實施“綠色供應鏈”,“低碳”正在成為商業貿易中隨處可見的非官方標準。
憑心而論,減碳始終是一個“四兩撬動千斤”的過程,而所有的正面范例,似乎讓我們有信心去期待“撬動”的可能。市場中自發的“碳約束”已經越來越多地影響到企業的經營,無疑在為中國的碳稅“征”程熱身。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