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躋身全球制革及貿易最具發展潛力股
皮革行業是中國輕工行業中的支柱產業。近年來,隨著中國皮革工業的快速發展,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制革生產大國,以及皮革貿易最活躍、最有發展潛力的市場之一。
中國皮革行業,經過調整優化結構,在全國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專業化分工明確、特色突出、對拉動當地經濟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的皮革生產特色區域和專業市場。它們的形成,奠定了中國皮革行業發展的基礎。
2007年1-12月,中國皮革鞣制加工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90,824,842千元,比2006年同期增長了20.66%。2007年1-12月中國皮革制品制造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368,371,740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7.04%。
我國是生產大國并非皮革強國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中國皮革業能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也由此證明了中國皮革業生命力的旺盛與強大。皮革及其制品的市場潛力是很大的,全球皮革總需求量約為1.0億平方米,相當于3億張牛皮(標準皮)的產量,中國皮革產量折合標準皮近7000萬張,約占全球皮革產量的23.33%。但是,中國皮革制鞋及其相關產業的企業也應該正視到,目前我們在很多方面也存在不足之處,雖然中國是世界上皮革生產大國,但并不是皮革強國,在品質、價值方面仍處于弱勢地位,需要在這個市場的大環境中加以磨練和改進。
中國皮革協會副理事長李玉中介紹說,中國皮革行業經歷了脫胎換骨的轉變,從分散的、個體的、手工作坊式的弱小行業,發展成了今天從業人員1100萬人,擁有生產、經營、科研到人才培養的完整工業體系,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優勢行業。據統計,2007年全部國有企業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皮革、毛皮及制品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834億元,同比增長26%;2007年皮革、毛皮及制品出口總額385億美元,同比增長11%;進口總額55億美元,同比增長11%。我國皮革行業生產和進出口均保持了良好的運行態勢。
改革開放初期,皮革制品在人民生活當中還屬于比較奢侈的商品,花色品種不多,產量不高,市場短缺,老百姓一般也消費不起。以皮鞋為例,一雙皮鞋的售價相當于普通工人1/4-1/2的月收入,一個人工作后買上一雙皮鞋,可以穿上幾年甚至十幾年,一戶人家也拿不出幾雙皮鞋。這里說的還是占全國人口少數的工人,農民根本就不知道穿皮鞋是什么感受。當時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皮鞋柜臺內皮鞋的款式也只有兩三種:女式的船鞋和男式的三接頭。據統計,1978年我國鞋類總產量僅有6.7億雙,其中皮鞋僅有1億雙;1997年我國鞋類總產量達到53.6億雙,其中皮鞋達到24.7億雙。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