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企業兩極分化加劇
中國出口企業的“低增長、高成本”時代正在到來。
剛剛落幕的第109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依舊人頭攢動,成交活躍。但祥和的畫面并沒有給廣大的出口企業增添幸福感,相反這個指數正在一路走低。
由于擔心匯率和政策風險,外貿商們只敢接利潤相對薄一些的短期訂單。
更讓這些企業痛苦的是,雖然成本明顯上漲,但產品價格卻上行艱難。
一位參加了廣交會的商務部人士說:“這次參會最大的感受就是出口商在漲價,但是上漲空間又非常小。”
高成本
在預期訂單較去年同期有所增長的同時,諸多參展商卻對接到訂單后能否賺到更多利潤信心不足。“現在的買家下訂單前,往往把整個展館同類產品做比較,把價格壓得很低。只見訂單不見利潤,企業生存維艱。”一位來自深圳做電子產品配件的參展商告訴記者,他說目前的毛利率也就是4%-5%,比以前跌了一半。“匯率、原材料、勞動力成本一系列不利因素聚集在一起,我們的利潤空間已經到頂了。”一位參展商這樣對記者表示,但由于國內企業同質競爭太厲害,所以即使利潤被擠壓,加價也相當謹慎。
出口毛絨玩具的蘇州開元國際集團負責人也對記者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說,一方面成本上漲,特別是石油漲價導致化工材料價格明顯上漲,另一方面提價難。
同時,短單也成為外貿商的首選,“我們不敢接長單了,匯率風險太大”一位參展商說。
今年華交會(中國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的情況也顯示了這樣的擔心,中短單占89%,6個月以上的訂單僅占一成。
中國第一紡織網首席分析師汪前進分析,前兩年出口中短期訂單占主流的主要原因是采購商對后市比較謹慎,以階段性補庫存為主,不愿下長單。而今年情況則完全不同,由于匯率、原料價格變化頻繁,出口企業普遍不敢簽長單甚至有單不敢接,出口企業利潤下滑比較明顯。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出口企業平均利潤率為1.47%,今年1-2月,進一步下降到1.44%。
“雖然成本激增,但出口提價困難不小。”上述商務部人士說。
他介紹,華交會上紡織企業訂單報價普遍同比上漲15%-20%,個別產品提價幅度更高。然而,外商對10%-15%以上的提價普遍難以接受,部分歐美客戶已經開始縮減在華的采購量,部分低端商品會更多傾向從東南亞等低成本地區采購。
在原材料價格升高、勞動力成本升高、人民幣升值“三高”帶來的持續壓力下,出口企業漲價在所難免。但為了保證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提價幅度事實上遠低于成本的上升幅度。
本次廣交會上,出口退稅率下調的傳言更加深了出口企業的擔心。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