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速到高效——楊世濱:針博會5年的堅守與變革
同一個季節,同一個會議室,也同樣是中國針織工業協會會長楊世濱的訪談,開啟了新一輪中國國際針織博覽會的報道序幕。離展會的舉辦還有3個多月的時間,這3個多月里,我們可以期待些什么?楊世濱從行業的高度進行了闡述。
從高速到高效
中國國際針織博覽會今年是第5屆,這5年跨越了“十一五”與“十二五”,也是中國針織工業發展較有特色的5年。
“2005年、2006年是針織行業發展的轉折期,在這兩年中,針織全面超越了梭織。中國國際針織博覽會于2007年誕生,之后它一直與行業的高速發展相伴相隨。”楊世濱介紹道。他用“高速”二字來概括“十一五”期間針織行業的發展態勢,有數據為證:“十一五”末,針織產品在服裝、裝飾用、產業用三大領域所占的比重均得到大幅提升,占服裝的比重55%,占裝飾用比重約15%,產業用比重約20%;合計纖維加工量為1350萬噸,約占整個紡織行業纖維加工總量4130萬噸的1/3,而中國的纖維加工量占世界的一半,如此算來,中國針織纖維加工量就占世界加工量的1/6。在“十一五”期間,中國針織工業還培育出了一批優勢企業和產業集群,他們常常是針織博覽會上的亮點。
盡管“十一五”期間針織行業的成就很突出,但楊世濱也指出,人工等成本的上升以及與周邊國家競爭的加劇,讓行業在“十二五”面臨著轉型。對此,楊世濱認為:“‘十一五’是高速發展,‘十二五’就應該是高效發展。”
在楊世濱看來,實現高效發展有幾種途徑。首先,采用產業鏈合作的辦法,縮短企業生產周期,提高生產效率,同時也降低生產成本。其次,提高企業自身的生產效率。楊世濱介紹說,2005年行業的人均勞動生產率為16.96萬元/人,2010年提高到31.63萬元/人,而“十二五”的目標是要達到60萬元/人。
最后,通過營銷模式的改變來提高效率。在楊世濱眼里,中國的商業模式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了,“中國很多東西都比國外賣得貴,為什么?跟營銷模式有關。”他建議,今后在完善營銷網絡的過程中,要考慮發展網絡銷售。就針織產業而言,襪子(尤其是男襪)很適合網上銷售,因為標準化程度很高。楊世濱相信,未來網絡銷售將對行業的影響比較大。
2011年,進入“十二五”開局之年的中國針織行業面臨著提升,而即將完成5年輪回的中國國際針織博覽會又將孕育著怎樣的變革?
針織展的5年蝶變
作為由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牽頭,中國針織工業協會與中國貿促會紡織行業分會嘔心瀝血打造的專業展會,今年的中國國際針織博覽會承載著厚望,因為無論是行業本身還是展會都站在了轉型升級的歷史節點上。
而楊世濱作為行業組織的領頭人,關于針織展未來的方向,除了遵循展會自身的規律外,更是將行業未來發展的思路融入其中。或許這正是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旗下展會共同具有的烙印,跟一些純商業性的展會相比,它們更強調行業性。
“對于今年的針織博覽會,我有幾點想法:第一,希望向針織成衣、外衣傾斜;第二,加強區域合作;第三,強化代理制。”楊世濱說。他的這幾點想法正是根據行業新近呈現出的趨勢而生發出的。他認為,目前針織的外衣化趨勢發展得越來越快,毛衫、戶外服、休閑服越來越多姿多彩,這些產品也將成為本屆針織博覽會展示的重點。以前在展會占有較大份額的上游產品的展出規模今年將壓縮,下游產品的面積將得到擴展。不過,關心針織原料的觀眾也不必焦慮,因為中國國際紗線展(秋冬)將同期同地舉辦。兩個展會曾經一度分分合合,而今終于下定決心,今后要捆綁在一起,因為紗線展更能借助針織展找到有效客戶,而針織展也可以通過紗線展促進產業鏈的合作。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