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機行業潛規則欲破解 把好產品質量關仍是關鍵
在縫機行業流傳著這樣的橋段:臺州一個三類品牌縫機生產企業老板給外省一經銷商發貨價值達數萬,按照“潛規則”沒有現金結賬,而是先賒欠著。之后此老板每次去經銷商處催款,經銷商都是只付給他5000元,一次又一次……
經銷商:“夠了么?”
縫機企業老板:“夠了,來回的路費夠了。”
這不是笑話,而是在我國縫紉機生產行業存在的真實故事。長時間以來,連環欠賬問題成為了制約行業發展的一死穴:鞋服企業→縫機經銷商→整機生產企業→零部件生產企業。環環相扣,一家欠一家,如多米諾骨牌一般,一旦一個環節出現賒欠現象,就會波及到整條產業鏈,造成產業鏈上的惡性循環。
好景不長
在2009年之前,壞賬、死賬是縫機產業眾多企業的心頭病,雖然在外人看來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自己的權利為什么不爭取,不付款為什么就能發貨?
但在記者與行業內人士接觸中了解到,他們這也是無奈之舉,“下游企業不給我們錢,那我們怎么辦?只能也繼續欠著上家的。我們也想現貨現結,這樣大家心里都踏實。”一位整機生產企業的負責人這樣抱怨道。
長久以來,階段性的欠賬造成一些企業資金循環不暢通,流動資金缺乏。如果是壞賬,死賬的話,也給很多企業帶來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然而,在2009年春天,這個縫制行業多年頑疾出現了好轉的跡象。“行業內市場秩序開始回歸理性了,以前是整機生產企業找經銷商推銷,現在是經銷商反過去找他們要貨。市場需求太旺盛,大家都想要貨源,那整機企業也就隨之有了條件,要求經銷商要貨可以,但要先將舊賬結清,否則漲價30%—50%。”去年年底本報記者采訪凌宇信誠縫制公司總經理楊義安時,他這樣說道。
可以說,在市場行情一片大好的時候,“三角債”問題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行業內有人曾將此形容為“從來沒有過的待遇”,不管是任何一個環節,都可以囂張地對下游企業喊出:沒錢就不給貨。
然而就在記者發稿前的一段時間,市場卻悄悄地發生了變化。“就這幾天,我身邊很多經銷商朋友都喊‘冷’,是市場‘冷’了下來。如南通一同行就對我說,冷清得要死,一天沒有電話,甚至一天賣不掉一臺機器,頂多賣些零部件。”
那之前的行業秩序回歸理性,是一種質的轉變,還是行業特殊市場行情所造就的短期行為呢?記者采訪了行業內多家經銷商企業,他們紛紛表示,隨著市場需求的下滑,欠賬、賒賬問題又“舊事重提”了,好像又回到了早先的惡性循環狀態。
“行業內欠賬的情況目前還不可能根本性改善,基本格局難有大的改變。”河北藍天縫制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杜時洪說。
為何無法根治
在外人看來,都有著這樣的疑問:為什么大多數行業都不存在這種錯綜復雜的“三角債”難題?此難題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為了追根溯源,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也請教到了行業內的一些資深經銷商。
杜時洪解釋說:“拿我們來說,有時也理解服裝企業的做法,他們之所以選擇不付現金結賬,是因為他們這么拖著就可以在雙方的合作中掌握主動權。特殊就特殊在,我們的生意不是一錘子買賣,買賣交易只是開始,后續設備的調試和售后維修都要求我們提供到位的服務。如果錢結清了,他們也怕我們該提供的服務不再提供。放到整個行業來看,其實差不多每個環節都是這樣,都想互相牽制,誰也不想付了錢后,一旦出了問題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