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協會謝青:轉移速度和規模正在提升
當前,服裝產業轉移在企業市場行為和國家政策引導的雙重作用下,正逐步駛入“快車道”,這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首先,產業轉移速度和規模正在提升。根據最新發布的一季度服裝產業有關數據,2011年一季度服裝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224.2億元,同比增長70.9%,同比增速比上季度加快22.9個百分點,達到歷史第二高位。服裝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持續攀升。
另一組數據顯示,去年1~11月,我國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際完成投資同比增長29.99%。中西部地區投資增長顯著,增速分別達到51.64%和47.03%,明顯高于東部投資增速39.06和34.45個百分點。中西部投資比重繼續提高,特別是中部地區投資絕對值接近東部地區。東西部投資方向也存在很多差異,東部地區投資主要用于渠道再造、信息化改造和技術改造,而中西部地區投資則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現代化廠房新建、改擴建等。
從統計數據可以分析出,服裝產業區域結構調整進一步加速,產業轉移的規模和速度正在提升。
其次,產業轉移的主導角色發生轉變。近兩年,中西部有產業基礎的地區迎來了大批主動實地調查的東部省份企業,梯度轉移已經在服裝企業中不斷升溫。比如去年12月份,由于用工短缺導致開工不足,泉州紡織服裝商會帶領一批企業到江蘇、安徽、河南、河北等地考察,尋找適合服裝產業轉移的地區,最后確定在安徽宿州建立泉州紡織服裝工業園。4月28日,工業園正式簽約,預計7月份開工,明年春節正式投產。這種現象說明,由于市場環境轉變帶來的壓力和契機,中國服裝產業轉移已經變得相當主動和更具目標性,開始由過去的承接地政府尋找企業落戶,轉變為轉出企業自發、主動、積極地進行轉移,產業轉移過程中企業主導作用越來越強。
再次,承接地之間爭奪產業轉移的競爭加劇。由于產業轉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非常明顯,中西部地區希望借助東南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時機,實現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增加中西部地區的就業機會,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因而都在積極承接東南沿海產業轉移。有的城市擁有比鄰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發達地區的區位優勢,有的城市擁有資源優勢,有的城市擁有產業集聚優勢。一些中部地區承接東南沿海產業轉移力度很大,已經成為承接產業轉移、推動當地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東南亞一些國家也在利用價格低廉的勞動力和資源等優勢,吸引日韓、港澳臺以及我國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
最后,產業集聚優勢成為吸引轉移的重要因素。目前,產業集聚優勢已經超越低成本優勢,成為吸引產業轉移的主導力量。根據多次調研我們發現,有產業特色和配套產業基礎的地區是吸引沿海服裝企業轉移的重要因素。由于同類和相關產業高度集聚,具有資源整合、創新激勵、產業協同等內在機制,因而有產業特色和配套產業基礎的地區,更容易吸引服裝企業落戶。
總體而言,承接服裝產業轉移,對承接產業轉移地區的勞動力資源供應、土地資源配套、產業資源配置、物流體系建設、交通服務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目前中西部各省、市、縣承接產業轉移的工作開展情況來看,相關地方負責人還存在對服裝產業認識不足、轉移對接存在誤區、規劃定位與轉移需求相悖離、規劃不到位和重復建設等問題,各地的承接工作亟待科學的方法引導,以推進承接服裝產業轉移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