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皮都”之夢:市場左右的質量判斷
經過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一雙雙名牌鞋從河南走向世界。
開篇的話
你知或者不知,它們都來河南了臺灣富士康集團、寶成集團,美國美泰玩具等。
你信或者不信,它們已有或將有“河南造”銳步、UGG的鞋,耐克、阿迪的衣服,麥當勞的玩具和芭比娃娃的裙子等。
“到河南去”,正在成為國際知名代工商們的最佳選擇之一。
它們不僅看中了河南的土地、勞動力、資源以及最樸素的誠意,還為“河南制造”投下了一張信任票雖然有起起伏伏,但“河南制造”螺旋式上升的勢頭,誰都無法改變。
代工商們,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處于相對低端的位置。它們收獲著微薄的利潤,卻承受著最嚴苛的質量壓力。市場的大手,左右著它們對產品質量、產業質量、經濟質量的判斷。
3月下旬以來,本報記者在周口、洛陽、鄭州等地進行多方采訪,希望以行走的方式記錄河南加工貿易的勃興,描摹“世界品牌、河南質量”的側影。
策劃 財經新聞部
首席記者 王魯峰 實習生 蔡曦 文 記者 杜小偉 圖
針車女工
一針一線地“縫制”幸福
在周口市西華縣凱鴻鞋業,針車車間女工劉三妮小有名氣一是她資格老,是第一批員工;二是她手巧,干出的活又快又好,拿的工資高。
劉三妮原本是縣城一家企業的下崗女工,到凱鴻鞋業上班前,在做賣饃的小生意。2008年,臺商薛富雄到西華縣投資建廠,劉三妮經過培訓后成了一名鞋業工人。
從賣饃商販重新做回產業工人,每個月能拿到2000元,劉三妮很珍惜,也很認真。雖然只參與縫制這一道工序,但劉三妮為自己做的鞋能賣到歐美市場而高興。在一針一線的縫制中,她也在縫制著守著家人過好日子的幸福。
2008年,劉三妮選擇留在周口守候幸福時,郭淑君則選擇離開離開臺灣北上中原。
薛富雄幾次考察西華后,決定投資建設西華凱鴻鞋業。郭淑君被薛的夢想感染,追隨他一起到中原創業。
經過3年時間,凱鴻鞋業的發展已是風生水起:今年,7條生產線已全部投產,預計可完成出口990萬美元。
記者在車間內看到,經過嚴格的質量檢驗后,一雙雙時尚的舞蹈鞋、夾趾涼鞋從生產線上下來,走向歐美日等地的商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