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業:轉型,還是死亡
諸多因素造成了中國企業的未來充滿了機會和變數
霍尼韋爾(Honeywell)國際公司前執行官兼董事長拉里•博西迪(Larry Bossidy)在《轉型:用對策略,做對事》(Confronting Reality)一書中文版序中對中國企業提出以下一些問題:
“在令人眩目的GDP增長率最終冷卻下來之后,中國市場的競爭格局將如何改變?整個勞動力上的新工作機會的提供速度是否會減慢,廣大農村地區的生活水平提高是否會受到制約?
中國的銀行體系將如何進行改革,利率制度將如何調整?利率調整又會對企業的財務狀況造成什么影響?是否會影響國際資本流動?
人民幣是否需要升值?如果升值的話會帶來何種程度的經濟沖擊?
中國的勞動力成本目前還不及墨西哥的1/3。但是,對熟練工人和技術專家的競爭最終必然導致勞動成本的上升,這一情況會在何時發生?上升幅度有多大?速度如何?
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出現了哪些新的形勢?最近東南沿海出現的勞動力短缺是否會演變為全國性的現象?未來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會對企業造成什么樣的影響?中國作為世界最優秀的低成本勞動力外包基地的地位還能持續多久?
隨著中國政府逐步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是否會刺激更多的外資進入中國的高技術產業領域?
2003年,中國所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數量第一次壓倒了美國。這樣持續涌入的資本大潮將給國內企業帶來什么樣的變化?是收入的迅猛增長,還是競爭對手的成倍增加?”
根據這個線索, 據第一紡織網報導,在2004年的經濟事件中,筆者搜索到對中國企業來說值得關注的幾個現象:宏觀經濟調控政策;“民工荒”現象;2004年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遭遇的25宗反傾銷事件;2004年9月爆發的西班牙燒鞋事件。上述事件顯示出中國企業生存發展的宏觀環境正在發生重大變化。顯而易見,中國企業單純依靠低勞動力成本、低土地成本參與國際競爭并造成高消耗、高污染的商業模式已經走到盡頭。
這些年來,中國企業發展的商業模式具有明顯的外向型特點,即企業發展依賴于外來資本、低成本勞動密集型企業及其產品出口。而“民工荒”卻給中國企業一個明顯的信號,中國企業必須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以擺脫其處于全球化產業鏈低端的不利局面。同時,“民工荒”也提醒中國企業,必須改變原有的“把人當工具”的野蠻企業文化,樹立起“以人為本”的文明企業文化。“民工荒”本身正是中國工人用腳投票的結果。
西班牙“燒鞋事件”則是當地進口替代產業從業人員采取的極端的對溫州鞋的反傾銷行為,有人把這種行為稱為“民間壁壘”。這種極端的民間反傾銷行為較當地政府對進口品征收反傾銷稅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
所謂溫州模式或者其它各種模式,其存在的基礎就是依靠如此之大中國低技能勞動力數量、比例如此之高的低技能勞動力、替代性如此之強的勞動力之間、談判力如此之弱的苦力,形同虛設甚至于干脆“不設”的利益代言人或工會。 據第一紡織網報導,不僅如此,中國在快速工業化進程中,由于環境監管的嚴重滯后與其他各種原因,那些污廢排放企業造成的外部成本還遠遠沒有內部化,也就是說這些成本沒有算進企業的生產成本。這些成本被中國不同地區的居民不同程度地承擔,換句話說,中國居民因環境質量下降而造成的福利損失對這些企業進行了補貼。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