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企業需跟上全球化的“碳”步伐
將于今年7月試運行的法國“新環保法案”,近日成為諸多人士關注的焦點。該法案第85條規定,應通過標記、標簽、張貼或任何其他合適的方式告知消費者產品及其包裝的碳含量,以及這些產品生命周期(即從原料、制造、儲運、廢棄到回收的全過程)內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影響。作為率先對產品碳標簽進行明確要求的國家,法國的行動對歐盟乃至世界推行產品碳標簽進程產生的影響毋庸置疑,尤其是對中國這一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而言,其影響更是不容忽視。
對于碳標簽、碳足跡,中國的企業引起足夠重視了嗎?一些知名的服裝品牌出于對企業發展及公眾形象的考慮,較早地行動起來,如李寧公司曾在2010年與日本著名的纖維制造商帝人株式會社合作,使用帝人環保的ECOCIRCLE面料,推出了環保系列服裝,引起了人們對“衣年輪”與低碳服裝的關注。但更多的紡織服裝企業在認識上還存在差距。在記者詢問過的不少企業中,有不知碳標簽為何物的,有認為“是很遙遠的事情”的,還有“在宏觀制度和微觀操作層面都力不從心的”。在一次行業會議上,某國際知名認證機構代表被邀請演講關于碳標簽、碳足跡的知識,或許演講內容太過形式化,臺下企業一臉木然者居多。會后,記者倒是聽某家再生化纖企業談起了碳標簽的重要性,想來還是跟細分行業有關,畢竟利用廢塑料瓶做纖維服裝出口,沒有相關認證就會受到很多制約。
這種種跡象,倒未必說明國內企業對于降低碳排放不以為然,事實是企業還沒有學會將降低碳排放的種種具體行為最終通過碳標簽來表達,他們并沒有意識到兩者之間的必然聯系。比如碳標簽讓很多企業不知所云,但說到節能減排,相信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一本“得意經”。碳標簽說到底是督促企業節能減排的一種工具,是通過消費者市場選擇自下而上倒逼企業減排的一種手段。因此,應對碳標簽問題,企業關鍵還得在節能減排上下功夫。令人欣慰的是,經過“十一五”及之前更長時間的總結積淀,在“十二五”深入轉變發展方式的時期,多家企業對節能減排的認識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并已經在節能減排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中嘗到了甜頭。
國內不少企業對碳標簽“按兵不動”,還因為目前國內相關標準和權威認證機構缺位,企業不知道如何認證。此外,要全面實施“碳足跡計算”,還涉及到費用問題,而原材料持續上漲,對低利潤的紡織企業來說將再次提高成本,導致國內服裝企業競爭力下降。
除了服裝等終端消費品,纖維這類原料同樣應該關注碳標簽的進展情況。雖然目前各國運行的碳標簽主要針對的是一些終端消費品,但大部分終端消費品的包裝以及原材料都與化工、纖維產品相關。如果要核算該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那么涉及到的基礎化工、纖維原料的碳排放量也需計算在內。中國企業已經無法回避碳標簽趨勢。記者了解到,國內纖維行業已經有所行動,例如由行業協會牽頭與國際知名認證機構合作,為中國纖維紡織產品頒發綠色證書,作為后期獲得碳標簽的基礎。
據了解,法國的“新環保法案”試運行期至少1年,目前法國自愿報名參與試運行的企業已經有168家,涉及產品1000余種。該法案第一批主要針對員工在5000人以上的大型企業,2013年后員工在500人以上的企業可能將被納入強制實施碳標簽的行列。事實上,法國并不是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