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服裝品牌:購物中心的未來主力
中國僅用了五年時間,就使購物中心零售品牌的國際化排名達到了第七、八位。北京、上海購物中心中74%的品牌是國際化品牌。這說明兩個問題:從好的方面說明購物中心的國際化程度很高,給中國的消費者帶來很多高品質、新鮮的東西;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是中國購物中心行業缺少屬于自己的、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服裝零售品牌。
服裝品牌在購物中心開店是大勢所趨
購物中心需要服裝品牌,服裝品牌也需要購物中心,雙方所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購物中心本身形象好、業績好,與購物中心一起達到互利雙贏,這是中國購物中心行業和服裝行業的共同趨勢。
根據中購聯購物中心的數據顯示,服裝品牌在購物中心開店將成為大勢所趨,到2010年底為止全國共有3000多個購物中心開業,與發達國家的購物中心數量相比,美國3億人口有3.5萬個購物中心,加拿大3300萬人口有4000個購物中心,澳大利亞2500萬人口有1400個購物中心,中國13億人口,現在只有3000個購物中心,預計未來十年里至少還有1萬個購物中心開業才能滿足市場需求,以及高速發展的人均GDP和中國雙位數增長的經濟。
目前,購物中心的同質化大家有目共睹,局限于幾個國際品牌反復出現,購物中心很難做出自己的特色,有的購物中心出現了招商難現象,有些購物中心甚至提出了口號“歐美第一,亞太第二,本土免談”,這種歧視本土品牌的做法不符合國家的發展戰略。我們設想未來如果80%的零售額全都掌握在國際品牌的手里,那么受益的將不會是我們中國人自己。
對此,華潤置業有限公司商業地產事業部副總經理鄭義談到,服裝品牌在購物中心開店是大勢所趨,目前接觸到的服裝品牌還是比較希望在購物中心里開店。有幾個原因:第一,購物中心店里的面積比百貨公司大;第二,服裝品牌可以自由發揮,擁有自己獨立的形象,把自己的特長發揮出來,相比之下在百貨公司里受到的局限要多一些。購物中心需要服裝品牌,服裝品牌也需要購物中心,雙方所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購物中心本身形象好、業績好,與購物中心一起達到互利雙贏,這是中國購物中心行業和服裝行業的共同趨勢。
中國僅在五年時間里購物中心零售品牌的國際化程度已經站在國際上的第七、第八位,北京、上海購物中心里74%的品牌是國際化品牌。這說明兩個問題:從好的方面說明購物中心的國際化程度很高,給中國帶來很多新鮮的東西;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是中國的購物中心缺少自己的零售品牌。
本土品牌進入購物中心也會遇到挫折和阻礙,尋找新型的渠道進行拓展已經勢在必行。
深圳平安商用置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石盛發,認為國內品牌進入購物中心是大勢所趨。他談到,如果購物中心只依靠國際品牌資源是無法滿足需要的,除了購物中心本身的定位、高度同質化、品牌資源有限等原因,未來除了購物中心自身健康有序發展以外,還需要大量國產的服裝品牌來支撐購物中心行業的發展。
服裝品牌商關注零售新渠道
很多品牌商認為,購物中心在原有的百貨業態上、在整合資源方面有更強的自主度,包括硬件方面比原有的傳統百貨業態有更好的硬件和條件,同時,在圍繞生活方式類的商業業態上比傳統百貨業態有更多的自主權。
隨著中國流通渠道的多元化和高速化發展,服裝品牌商對渠道的投入和關注度越來越高,服裝品牌的老板們跑馬圈地,拓展自己品牌的零售版圖。
深圳馬天奴服裝專賣連鎖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穗平指出,服裝品牌所演繹的一定是文化性的東西,也就是品牌建設。品牌營銷講究陳列、講究服務,還要有專家式的服務,現在市場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競爭時代,誰不進步誰就被淘汰,包括百貨商場、經營理念落后的購物中心,因為中國的發展速度太快了。
作為服裝品牌,馬天奴希望跟優秀的購物中心開發商形成一個能夠對話的交往機制,因為要見到開發商的老總是很難的,服裝行業究竟有沒有被重視?無論商業地產開發做的多好,都需要一個平臺來達成合作。所以,服裝品牌商與購物中心的關系營造到一個高度,達到雙贏合作的程度,這是品牌最期望的。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