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研發海外生產 日本縫機業產銷運行分析
日本縫機制造業起步于20世紀20年代,發展于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引進歐美先進技術后,先后開始了多功能縫紉機及電子、電腦家用縫紉機的生產,并逐漸實現了由“日本制造”向“日本創造”的轉型升級。20世紀90年代末,由于日本本土制造成本和勞動力價格不斷上漲,兄弟、重機、飛馬、大和、蛇目等日本主要縫紉機生產企業先后開始了產業的海外轉移,在鄰近的韓國、泰國、中國內地及中國臺灣地區設立工廠,利用當地廉價勞動力等優勢資源,逐步實現了海外規模化生產。
時至今日,隨著產業海外轉移速度的加快,日本本土產業規模不斷收縮,僅保留了部分多功能家用縫紉機和一些高端特種工業機的研發和生產,而形成以本土技術優勢研發高端產品,以海外加工制造優勢批量規模生產的新型產業模式。2010年,日本從業50人以上的企業共生產縫紉機24萬臺,年產值36789百萬日元(約30億人民幣),其中家用縫紉機產量6萬臺,工業用縫紉機產量18萬臺。
本土制造:市場回暖帶動日本生產復蘇
目前,日本本土縫紉機生產以工業縫紉機為主,產品主要出口中國內地、新加坡等亞洲市場,而家用縫紉機則以內銷和出口歐美為主。2008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國際市場對縫紉機的需求“直線跳水”。以新加坡為中心的東南亞地區對日本高端縫紉機需求銳減,而身為日本主要市場的中國內地同時受到中國國產品牌縫紉機的強烈沖擊,市場需求大幅收縮,從而導致2008年-2009年日本本土縫紉機生產呈現較大幅度下滑,產能收縮近一半。
直至2010年,國際市場逐漸走出金融危機陰霾,需求大幅反彈,日本縫紉機生產實現同比50.8%的高增幅,尤其是工業縫紉機產量增幅更是高達78.2%,日本縫紉機產業快速復蘇至金融危機初期的水平。
但從產品品種上來看,日本工業縫紉機生產受金融危機影響比較強烈。2010年工業縫紉機產量恢復到2008年水平,但相比2007年而言,其產量還不到當時的一半。而相比較而言,日本家用縫紉機生產今年一路走低,2008年以來也曾受到金融危機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影響幅度明顯小于工業縫紉機,生產基本上持續低位發展。
2011年3月,日本發生9.0級大地震,重機大田原工廠等縫企廠房、設備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電力供應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日本生產的恢復。但從日前日本經濟產業省公布的統計數據來看,日本縫機產業并未受到太大的影響。
今年3月份,日本工業縫紉機產量1.6萬臺,同比增長12.7%,環比增長6.3%;銷量1.8萬臺,同比增長14.0%,環比增長6.0%;庫存1.2萬臺,同比下降24.7%,環比下降8.3%;
產銷均較上年同期及去年期還有所增長。
本土銷售:“銷大于產”的特殊現象
相較于中國內地、中國臺灣地區等縫紉機主要產銷地區,日本的縫紉機產銷呈現出“銷大于產”。自2003年以來,日本的縫紉機產銷就一直持續著銷量大于產量的狀態。僅以2010年為例:2010年,日本本土生產縫紉機24.02萬臺,銷售縫紉機25.78萬臺,銷量明顯比產量多了1.7601萬臺。而從出口來看,這種現象就更為明顯。2010年日本縫紉機出口和產量間存在巨大差距。那么這出口與產量相比多出來的幾十萬臺縫紉機又從何而來呢?
從日本的進口數據上,我們可以窺見一二。2010年,日本進口縫紉機88.12萬臺,其中家用縫紉機83.68萬臺,工業縫紉機4.44萬臺。進口出口數量差30余萬臺,而日本出口比產量多出來的這幾十萬臺縫紉機均是由日本海外工廠制造的產品返銷回日本本土再銷售所致(其中:導致工業縫紉機“產量+進口<出口”的原因是,這里所說的“產量”指的是日本本土50人以上的企業產量,而50人以下的企業產量并未納入統計范圍)。
而從我國出口日本的數據來看,2010年我國出口日本縫紉機48.58萬臺,占據日本進口量的一半以上,其中七成以上的出口量均是在華的兄弟、重機、飛馬、大和等日資企業所完成。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