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繼續對中國縫紉用針實施反傾銷策略自毀服裝業的任性而為?
印度商工部反傾銷局日前發布了對原產于中國的縫紉機用針(SewingMachineNeedles)反傾銷調查事實披露。
在該披露中,印度反傾銷局仍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并采用結構價格來計算正常價值。最終,中國出口企業的傾銷幅度被認定為2201%。
反傾銷局也綜合考量進口數量、市場份額、進口價格、產能、銷售數量及費用、利潤率、庫存量等因素,認定中國產品對印度國內產業造成損害。
國內機針照常出口印度
被認定的這一2201%傾銷幅度之大,讓人很關心這對中國針業企業到底影響幾何。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影響。”江蘇飛虎針業有限公司(中國最大縫機用針企業)董事長薛宏飛告訴記者。
“這個月我們公司有幾十萬的貨到印度,都很順利。”海門縫紉機用針協會會長高家平這樣回答。
可見,這一反傾銷政策并沒有得到實質性落實,中國針業公司對于印度的出口還在照常運轉。但作為零配件其中一種的縫紉機用針,還只是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的冰山一角。而印度又是中國縫制設備的熱門出口國家,反傾銷勢頭會不會繼續波及到整機生產企業呢?
出乎人們意料的是,印度作為一個服裝生產大國,并不具備成規模的縫制機械制造行業,只有寥寥幾家零部件企業。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秘書長楊曉京借此告訴記者:“基于印度國內還幾乎沒有縫制設備整機企業,所以還不具備對中國縫制設備整機進行反傾銷調查的先決條件,近期不會擔心這一點。”
薛宏飛還談道:“這些年印度方面發布的對中國的反傾銷制裁并不少,一開始我們還重視,后來慢慢就不在乎了,這項調查目的的單純性和過程的真實性都很讓人懷疑。”
產品成本核定需客觀
據了解,這一次印度對中國縫紉用針的反傾銷調查早在2009年就已經開始了,當時中國縫制機械協會也為此聯系了一些機針企業研究應對辦法,但幾乎沒有企業積極應對。當然,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國企業缺乏對國際市場和國際WTO規則的了解,不會用WTO的相關規則保護自己。但僅僅如此么?這其中是否還有一些特殊原因?
薛宏飛接著談出了事情的原委,在印度市場,中低端縫紉用針基本來自中國,近幾年日本、德國公司相繼在印度設廠,以提供一些高端用針。后來,有家德國公司撤出,一位印度當地人全權接手。據薛宏飛透露,近幾年針對中國機針企業的“反傾銷事件”都是這個印度人在具體操作。
其間,該印度人還專門來到薛宏飛的公司實際考察過,因為他不相信中國產品的成本能夠比印度低那么多。記者從業內人士那里了解到,同類的機針,如果都以人民幣折算,中國產成本可以控制在一根幾毛錢,而印度產則需要2—3元。所以,印度人一直以為中國方面是政府在補貼和扶持。
“縫制設備在中國算不上大規模產業,不存在國家保護的問題,而且就現在這個成本我們也是有盈利的。我也為此到印度去看了一下印度的那家機針工廠,差不多可以說是印度本土唯一一家能生產機針的企業,而且規模很小,可想而知他們的生產成本。印度人沒有考慮到我們具有完備的產業鏈和相對便宜的各項運營成本。”薛宏飛指出。
拒絕中國機針不現實
“如果不讓我們出口機針到印度去,他們拿什么縫衣服?”高家平一語中的。
眾所周知,印度已成為緊跟在中國之后的世界第二紡織服裝生產國。尤其是一兩年來,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風云突變和中國國內的政策和市場轉向,原本屬于中國的一批服裝加工訂單和加工廠也流向了以印度為首的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甚至可以預見,接下來印度的紡織服裝加工業規模還會繼續擴大。
據薛宏飛估算,印度服裝產業所使用的70%—80%的機針都來自中國。退一步來講,就算這一次所披露的2201%反傾銷幅度真正實施,那么中國企業必然要放棄對印出口,這恐怕要成為印度紡織服裝產業的致命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