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洛:解析中國服裝產業內需之路
立足國內市場,重視本土價值,可能是中國服裝企業通往夢想最正確的一條道路
熊追人的誤區
先說個故事,兩個人到野外游玩,突遇一熊。其中一人趕緊脫鞋,把帶來的跑鞋換上。另一人不解:“換鞋有什么用?你跑不過它!”“我是跑不過它,但至少可以跑過你!”
講這個故事,是因為我們國內的很多服裝企業多年來一直抱持的就是這種心理:熊來了,我跑不過熊,但我只要跑過你就贏了。
換個角度想想,如果整個行業面臨嚴峻形勢,縱使你跑得再快,可能也無濟于事。
在一個產業的完整鏈條上,最豐厚的利潤集中在產業鏈的兩端——研發創新和品牌營銷,也就是整體產業鏈的最前端和最末端,而OEM企業所處的加工環節是整個產業鏈中地位最被動、利潤最為微薄的環節。但是多年來,中國很多服裝企業都以做外銷做OEM為主,并以此為樂,究其原因,其實就是一種注重眼前利潤的小富即安心理,反正和熊沒啥好競爭的,也跑不過人家,那就盡力獲取眼前利益,跑過身邊的同行。
這種誤區讓眾多以“中國制造”為本的服裝企業多年來安于做國際品牌的加工廠,安于做OEM,麻痹地浸泡在“國際著名品牌都是我們加工的”的心理安慰中。沒有品牌,沒有渠道,沒有研發,沒有終端,只管默默無聞地貼牌生產為人做嫁衣,為什么?曾經頗為流傳的一句順口溜“想吃飽,做內銷;想致富,做外銷”形象地回答了這個問題。走自己創牌搶占內需市場的道路,意味著更多的生產投入、更大的生產規模、更好的生產流程、更強的出貨能力以及更長的時間積累。而貼牌生產的外銷,這條道路相對簡單容易,可以立竿見影地得到效益。
“三船出海”
有人說,創造一個市場,成就一群鯊魚。一個行業市場或者地域市場就是一大片海洋,在這片海洋中,可以孕育無數的企業,也足以養活成群的鯊魚。處于成長期的中國新興市場,足夠龐大,足以容納大批的大企業生存,也足以成就眾多服裝企業的夢想。從某種程度來講,誰占據了中國市場,就是占據了未來的利潤空間。
然而,本土市場盡管足夠龐大,但在現在的經濟低迷時期,如何利用好這個市場,如何應對現實機遇,如何在浩瀚大海中乘風破浪,用怎樣的轉型之術去搏擊長空?是中國服裝企業眼下必須考慮的問題。
之前出臺的《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不僅指出了開拓國內市場的方向,還列出了多條具體路徑:引導紡織企業大力開發新產品,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優化和創新商業模式,加強營銷網絡建設,減少流通環節;積極開拓農村市場,增加對邊遠鄉村的銷售,便利農民消費等等。
不過,對于企業來說,不可能嘗試每一條路,以服裝行業為代表的制造企業沒有辦法像科技產業那樣,靠一個創新產品造就一個超級企業;也不能像純粹的文化產業那樣,靠市場推廣獲得長效的收益。服裝企業從出口為主向內需式戰略轉型,應拋棄那種急功近利的思想,結合自身的資源來選擇合適的路徑: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