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縫制機械研發現狀與發展思路
通過我國縫制機械行業幾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國世界縫制設備生產中心和生產大國的地位難以撼動,在技術研發和創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技術積累。但相比德國、美國、日本等縫制機械制造強國而言,我國在產品質量、技術水平、產品檔次和創新能力等方面還有一定的差距。究其根本原因,本文作者認為主要是我國在縫制設備研發投入和人員等多方面的不足造成的,同時提出了關于發展行業研發工作的幾點建議。
談現狀——人才、投入等不足制約行業創新能力
現狀一:目前,我國約有縫制機械生產企業2000多家,縫制設備總產量占全球縫制設備總產量的80%,但各個縫機企業的產品研發水平幾乎一致,產品和技術創新較少、較慢,多以產品仿制和更新為主,因此導致了企業之間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缺乏市場核心競爭力,只能陷入低成本、低質量、低價格的惡性循環怪圈,更使企業在研發投入方面力不從心。
現狀二:我國縫制機械生產企業擁有的授權專利多以新型實用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為主,所占專利總額比重分別為52.1%和35.2%,合計占國內專利授權的87.3%,而發明專利比重僅為授權專利總數量的12.7%。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缺乏核心技術是我國縫機業至今仍徘徊于國際縫制機械產業鏈中低端環節的主要原因。
現狀三:我國縫制機械生產企業研發人員缺乏。首先,目前我國沒有成熟、完善的縫制機械方面專業學校和專業培訓體系,對于縫制機械這樣高精度的輕工產品,僅靠企業自己把機械專業畢業的人才培養成專業人才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和時間。其次,縫制機械行業研發人員多是從業多年的老同志,且數量不多,年輕一代技術人員還不能完全擔當重任。最后,縫制機械研發人員缺乏對服裝工藝、技術的深入鉆研,無法與時俱進,很難研發出符合、超越現代服裝工藝的高效率機器。
現狀四:企業缺少完整的研發程序和規范,研發工作和管理得不到真正的重視。一方面,企業只重視產品開發而不重視各種基礎技術的研究;另一方面,企業缺乏強有力的研發體系支撐,研發過程支離破碎,很難通過系統地研發提煉出核心技術。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