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應由“軀干企業”向“大腦企業”轉變
目前,在世界范圍內逐漸形成了“大腦國家、軀干國家、手腳國家”的結構,并由此決定了不同國家在國際科技競爭中的地位。杭州汽輪動力集團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已經完成由“軀干企業”向“大腦企業”的過渡,使人看到中國由“軀干國家”向“大腦國家”轉變的實現途徑。
創新能力決定“大腦國家”、“軀干國家”、“手腳國家”
大腦擔負生物神經調節功能,身軀與手腳的運動都受大腦的指揮。“大腦國家、軀干國家、手腳國家”的分類是借用生物神經關系的形象說法。
所謂“大腦國家”,是以技術創新為基本戰略,以生產知識與輸出知識為主的國家,其共同特征是:創新投入高,科技進步貢獻率高達70%以上;自主創新能力強,國家的對外技術依存度指標通常在30%以下。美國、德國、日本、芬蘭等20多個國家屬于這類創新型國家。
所謂“軀干國家”, 是自主創新能力弱,缺少自主知識產權,以接受知識和運用知識為主的國家。這類國家以資源與勞動力為基礎,以投資拉動為主要動力,以速度增長與規模為基本目標,技術上、品牌上受制于“大腦國家”。 中國東南沿海經濟就是在人工低成本、用地低成本以及稅收低成本中快速發展起來的。2008年前后,代工模式吸納了數以億計的勞動力,并成為近30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動力之一。
所謂“手腳國家”, 主要承接轉包生產和來料加工,賺取少量的加工費。外國公司利用對總體設計、核心技術、采購和銷售環節的控制權,占據了競爭的優勢,使得占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和地區一舉一動都受制于這20多個“大腦國家”的指揮。
這樣的案例俯拾皆是。中國所有出口鞋的企業利潤不敵一個耐克,所有出口茶葉的利潤不如一個立頓紅茶,所有出口的打火機不如一個Zippo,中國發達的福建、浙江的出口企業只不過是賺點“微薄血汗錢”而已,其最大的問題是缺技術、少品牌。我們再也不能說西方國家的經濟侵略與剝削了,因為誰掌握現代科學技術,誰就掌握世界,這是鐵的規律。
就目前總體情況看,我國仍然處在“軀干國家”的地位。而我國中西部廣大地區則處于“手腳”地位,去年以來富士康向西部地區轉移“代工企業”,就具有鮮明的“手腳”特征。據統計,目前外國企業在中國申請的專利總量是中國企業的6.4倍。我國一些加工制造能力較強的行業多屬 “世界工廠”性質, 90%的出口商品是貼牌產品。在巨浪滔天的金融海嘯里,這些沒有自己“頭腦”的貼牌企業非常容易“沉沒”。
企業創新關鍵在于“自主”二字
所謂自主創新,就是經濟主體自己主動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從中國國家整體利益角度講,自主創新就是指在中國資本控制下的本土企業群體所進行的主動型創新活動。
從杭汽輪的創新過程看,自主創新可以進一步分解為如下三個層次上的指向:
創新主體指向:中國資本控制下的本土企業。只有中國資本控制下的本土企業群體創新,我們才能擁有創新成果的自主知識產權。
創新性質指向:本土企業的積極主動型創新。創新包括兩個層次,一是自力更生型,如我國的“兩彈一星”等。二是模仿創新型,就是在高強度消化吸收情況下進行自主開發,以取得市場優勢,同時向前端基礎應用科學延伸。杭汽輪的技術創新屬于后一種。
創新能力指向:本土企業具備自我學習能力和組織能力。只有本土企業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具備了這種持續的學習能力和組織能力,才能真正具有了持續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是一個大國,必須擁有自己相對獨立而全面的經濟體系以及與此相適宜的相對獨立而全面的技術支撐體系。而構建這個體系的微觀基礎就是本土企業群體要成為創新主體,重塑本土企業、行業乃至整個民族持續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歷史告訴我們,創新能力只能內生于我們中國企業組織內部,別人無法依靠。
杭汽輪在技術引進過程中,開始德國西門子公司有步驟地散布創新成果,其用意當然不是為了幫助本土企業提高競爭力,而是為了占領中國市場。正如鮑莫爾在分析西方大型企業向外自愿散布專有技術內在動機時所指出的,他們自愿散布專有技術當然是為了“得到一份適當的回報,或者是牽著競爭者的鼻子走。”這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西方發達國家的大企業散布技術的要害:能封鎖時就封鎖,讓你的技術無法獨立;當你有望發展出獨立技術的時候,就急忙將技術轉讓給另一家,意圖繼續占領中國市場。其實,他們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閹割”中國企業乃至整個民族的創新能力。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