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鞋服面臨品牌重塑 大力推進市場步伐
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在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的同時,也被迫長期處于全球產業鏈低端,呈現高能耗、低工資、高污染、低利潤的整體形態,而擁有20%強勢品牌的西方發達國家則控制著80%的市場,拿走大部分利潤。
福建最早的民營產業大都靠“三來一補”起家,而資金投入少,又容易進入的就是服裝鞋帽產業。這些產業在形成產業集聚以后,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低端競爭已經不可持續。當地的鞋服外貿企業要實現根本轉型,關鍵在于做強做大自己的品牌,加快推進品牌國際化進程,以品牌優勢替代低成本優勢來開拓國際市場。
李閩榕介紹,目前在晉江和石獅等地,一些服裝鞋帽生產企業已經開始通過設計創新、材料創新嘗試向高端品牌轉型。比如一雙高技術含量、最新材料制作的運動鞋,你很難說它是傳統產品還是高科技產品了。
但更多的鞋服企業在品牌建設過程中,似乎更加迷信宣傳營銷的手段,而忽視創新。這種短視和急進導致了眾多品牌其興也勃,其亡也忽。對此,李閩榕認為,很多鞋服企業的確經歷了一個靠砸廣告進行的品牌原始發展階段。但需要提醒的是,營銷除了廣告,還包括售后服務網絡、銷售渠道的建立,投入巨大。企業重視營銷,營銷開支巨大無可厚非,但不能將營銷僅僅理解為打廣告。國外很多企業在中國打不開市場,就是因為要重建營銷網絡,而中國許多鞋服企業走不出去也是因為沒有營銷網絡。
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一些企業抓住發達國家擁有國際品牌的某些企業面臨破產倒閉的有利機遇,積極開展國際并購,反客為主,變代工為國際品牌擁有者,利用被收購企業在品牌上的既有優勢,快速進入目標市場,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李閩榕將這種方式概括為“上樹摘果子”。他提醒這些到國外“摘果子”的企業,由于可供選擇的收購對象大多為二三線品牌,其本身營銷網絡也是不完整的,收購以后擴大重建服務營銷網絡,保證本地生產都需要極為高昂的成本。所以,“摘果子”之前一定要做充分的考察,慎重決策。
而由于中國企業的品牌國際化相較歐美企業起步太晚,所以我們應當借鑒日韓在打造自己的國際品牌時的經驗,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其實,福建作為中國最早的對外開放地區之一,最初是因“臺”而開,但最近這些年來,即使是在對臺灣產業轉移的承接上,福建也落后于江浙廣東等地區,自身也面臨品牌重塑。海西經濟區國家戰略框定了福建未來品牌塑造的重要方向。但臺海地區的復雜敏感性卻是福建不能回避的問題。
對此,李閩榕認為,臺海和平大勢不可逆轉,兩岸經濟文化聯系日益緊密,所謂敏感性早已淡化。福建大力推進海西經濟區建設,其中重要的內容就是建立平潭綜合實驗區,探索“五個共同”兩岸合作新模式,其中包括共同管理,這就涉及到政治層面的社會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福建都在全力推進、大膽試驗,現在需要臺灣方面的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