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革企業發展困難重重 轉型升級蓄勢待發
隨著高端消費市場的復蘇以及中國等新興市場對皮革制品需求上升,國際市場皮革價格出現大幅上漲勢頭。法國、意大利等國奢侈皮革制品企業紛紛表示,可能通過產品漲價向消費者轉移成本,降低原材料上漲帶來的壓力。
山東省皮革行業協會秘書長高魯光表示:“原牛皮、羊皮都在漲價,進口原皮的價格也越來越高,但很多制革成品還沒漲價,漲了賣不出去,鞋企又消化不了,互相壓價很厲害。但不漲制革企業又受不了。有些制革企業已經漲了,有些正在醞釀。”
目前,國內通脹影響,勞動力成本提升,原材料的漲價,而國外人民幣匯率升值,皮革企業可說是腹背受敵。
其實,在這一系列的困難面前,“政策因素”成為此次皮革行業面臨困境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企業利潤開始下滑其實從2006年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顯現,2006年國內經濟增長出現回落,國家出臺相關的調節政策;2007年新勞動法的實施;2008年遭遇全球金融風暴;截至目前,宏觀經濟一直處于政策調控狀態,隨著產業轉移計劃實施,皮革行業內的企業生存更為艱難。
此外加上市場的競爭,自身實力因素一些企業吃不消了,就只有被迫縮減規模。以廣州為例,據行業協會調查情況顯示,有1000多人的大廠,今年縮減到只有300人的規模。廣東省皮革行業企業超過九成的企業不同程度的縮減規模。
深圳皮革協會副秘書長劉維東說,這輪中小企業面臨的困境還是政策變化太快,受影響的中小型企業應變能力差。如果政策穩定一些的話,一些優惠政策落實起來,企業也會受益。
中小型企業日子“難熬”
“現在制革企業的日子不好過,這些大企業的原皮都是通過進口。好一點的進口原皮一張90美金,原來也就40多美金,翻了一番。化工材料漲得也很多,平均漲了10%-20%。皮革漲太多,鞋企就得瘋;皮革不漲,我就得瘋。”一家制革企業的負責人稱。
大品牌由于自己的設計、做工以及消費者認可等優勢,加上通貨膨脹的因素,即使終端漲價,消費者還是會選擇購買。不過,中小品牌在漲價方面就沒有那么“理直氣壯”。“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以及其他雜七雜八的稅收、運輸等成本的高漲,一雙中低檔位的鞋,漲價都在5-8元/只。”廣州伊絲卡鞋業有限公司內銷事業部總經理朱紹鋒說。
而運輸成本價格攀升,勞動力成本上漲幅,環保治理成本提高以及用電形勢緊張導致的發電成本上漲等種種不利因素都是皮革生產成本提高的推手。
2008年9月以來,隨著國際金融危機整體的擴散和蔓延,輕工業出口下滑、停產倒閉的企業增加、產品積壓嚴重、就業崗位減少、虧損面擴大,對實體經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沖擊。在政府的各種調控下,只有犧牲企業的利益,在2008年時候,就已經關了不少企業。現在這樣只能是更快的加速淘汰落后產能。
如今,皮革業迎來新一輪升級,我們應該在當前政策的基礎之上用“大氣魄”謀求“大發展”。政府需根據“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從宏觀上把握皮革發展方向,加強產業引導,支持皮革企業度過難關,穩步發展,幫助企業從容應對危機。企業應提高創新能力,堅持產品走差異化、品牌化道路,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