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行業多點受力 造就企業千姿百態
“看問題要多角度進行剖析”,這是一句從小到大所有數學老師灌輸我們最多的道理。可想而知,數學課對我們來說是多么殘酷,因為,這樣的大道理從小就要學習,然而,如果不是數學老師們的尊尊教誨,那么,我們在看待鞋行業面臨惡劣市場環境下的態度可能會是千篇一律。
失去競爭大鞋企并非一帆風順
雖然,今年原材料上漲問題給中國鞋企帶來了諸多難題,企業發展也多次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但是,許多躋身行業多年的大鞋企卻流露出了不一樣的喜悅,因為,正是“適者生存”的法則直接導致了很多不成規模的小企業紛紛“退潮”,也就是說大鞋企前進中的“絆腳石”在不費吹灰之力下被沖刷殆盡。失去了競爭對手的大鞋企更是如魚得水,在行業中得心應手。然而所有事情都有利有弊。
所有人都聽說過這樣一則寓言,“草原上的牧民為了保護羊群不被狼的攻擊,聯手將狼這個種群在這片草原中消滅,為了在生命得以保障下的羊能夠更加茁壯成長。但事宜愿為,沒有了狼的偷襲,羊群失去了警惕性,生活變得散漫無憂無慮,沒有了“狼來了”后的奔跑,沒有了“狼在時”的警惕,羊群的免疫力也開始下降了,進而種族慢慢的與狼群一同消失”。其實,大鞋企就像草原上的羊群,當然這并不是弱小群體,反而是有著強大后盾的代表,而狼群就是在這場經濟風波下被“一刀切”的小鞋企。狼與羊的角色在鞋行業中出現了徹底的顛覆,充分的顯示當今鞋行業的動蕩,也從另一個側面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一路暢通的鞋行業發展路上,羈絆發展的不是路邊的絆腳石,而是自己的警惕性。
高打品牌戰實現鞋企突圍
盤點石獅的品牌資產,令人喜憂參半,喜的是層出不窮的當地品牌在未來還具有更廣闊的生存和擴張空間,石獅品牌存量可謂巨大;憂的是由于沒有規模化生產的成本投入,也沒有核心生產技術,仍有大部分企業在做一些內涵膚淺的中小品牌。
應該看到,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品牌將是石獅企業獲得市場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差異化的品牌競爭中,腳步快的企業早已開始重新定位并進行市場細分。今年大批企業由外貿型轉向內銷型的市場頻繁動作,昭示的是不僅是外需市場的未卜前途,更積極的市場信息,應該是國內消費市場的日漸成熟,以及企業品牌發展的巨大動力。
另外,在上規模上市方面,企業雖已不斷發力,但力度和氣魄還可以更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幾個同期發展起來的兄弟縣市企業,已由胼手胝足的創業時代,進入狂飆突進的資本運作階段。當下政府正富于前瞻性地做品牌推手,結合石獅自身的城市定位,當地企業品牌應該先人一步,繼續領跑品牌競爭,不遺余力地贏得最后的戰役。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