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業品牌鳳凰涅槃 迎來微笑新時代
2010年年末,本土運動品牌領頭羊李寧公司因為受到2011年第二季度訂單金額下跌因素的影響,股價在2010年12月20日創紀錄地大跌近16%,市值一日蒸發約35億港幣。而且大跌之后,股價并沒有止住跌勢。資本市場真實地記錄了市場對本土運動品牌經營前景的擔憂。
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伴隨著體育用品市場的井噴,以晉江品牌為代表的本土運動品牌實現了超常規發展。然而,2010年以李寧公司訂貨量下跌、關店整合為標志,意味著整個行業進入了一個轉型期。
粗放與集約
“北京奧運會之后,中國體育市場形成了井噴之勢,市場擴容帶來的競爭升級、營銷升級將體育用品行業的競爭推向了極致。但從2009年到2010年,依靠鋪渠道、多開店帶來水平式增長的模式遇到了瓶頸,到了一個臨界點。”關鍵之道體育咨詢公司CEO張慶說。
在品牌塑造上加大資源投入,搶奪優質體育資源,在渠道上通過多開新店促使業績增長,這是本土運動品牌的主要發展動力。然而,由于房租大幅度上升,讓開新店賺錢的難度越來越大。
李寧公司CEO張志勇說:“運動用品零售市場面臨沉重的壓力。一方面,以前依靠大量開新店的增長模式已經難以持續;另一方面,運營終端零售門店的各項費用越來越高,這使得李寧公司的經銷商對下一年度的增長前景越發謹慎。”
為了幫助經銷商緩解成本上漲的壓力,李寧公司甚至表示將提高給予經銷商的折扣率。
不僅是李寧公司,安踏、特步、喬丹、361度等品牌都感受到了市場的壓力。
原有的路徑走不下去時,只有尋找新的路徑。提高品牌的吸引力和品牌的溢價能力是一個必然的選擇。耐克進入二、三線市場并推出低價鞋就能讓本土運動品牌風聲鶴唳,就是因為本土運動品牌雖然走過了塑造品牌的階段,但是與國際品牌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當失去價格、渠道等優勢直面競爭時,本土運動品牌難免“心虛”。
張慶認為,行業內將出現一種新的競爭形態,就是從渠道上形成大賣場,像家電行業的國美、蘇寧那樣,比如鵬潤集團投資的國美銳動就是將諸多運動品牌整合到一起,通過專業化的渠道管理控制價格。“我支持分工,流通和制造要有所分別。未來這會成為一個方向,但是依然會有分化,畢竟運動服飾情感消費的因素會多一些,體驗店必不可少。”
但是,渠道發展的新趨勢僅僅是緩解、分流了壓力,如果繼續橫向擴張不現實的話,那就只有縱向提高品牌的吸引力和溢價能力了。
專注與品牌提升
事實上,本土運動品牌承受的壓力不僅僅來自于耐克、阿迪達斯這樣的國際品牌。因為品牌同質化嚴重,且大都定位于運動休閑。
“本土體育用品行業以往掛體育的‘羊頭’賣休閑的‘狗肉’,現在已經行不通了。”張慶說。以往體育用品企業都是掛體育的外殼,實際上是賣休閑。但是繼續發展下去,則需要更為專業的劃分,需要挖掘體育精神,真正強調體育的內涵,強調運動品牌本身。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