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上漲 鞋服企業提價是否正當時
最近,關于國內五大知名體育品牌的漲價風潮已經成為市場上的一個關鍵主題。對此,其他鞋服企業也難以按捺得住。據了解,為了轉移成本上漲壓力,其他部分鞋服體育用品也在醞釀著提價事宜,不可否認,提價已悄然成為一些鞋服企業業績賴以增長的重要因素了。但是,業界人士也擔憂,價格上升對銷量有一定的擠出效應,提價對行業銷售額增長的推動也難以長期持續。
據李寧公司日前公告,李寧品牌2011年第四季度新產品訂貨會已在6月結束,訂貨會上確定的訂單金額按零售價格計算同比增長超過5%,服裝和鞋產品的平均零售定價均增長超過10%。
其他國產體育用品品牌如安踏、特步、匹克和361度等訂貨會也均傳出漲價消息,包括運動鞋和服裝在內的產品平均價格上漲一到兩成。
一家體育用品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于鞋服產品更新換代較快,訂貨會上推出的都是新品,只能說因為綜合成本上升促使新產品價格有所調整,而公司老款產品目前售價并未發生變化。
該負責人還稱,本次體育品牌鞋服集體漲價的原因包含多個方面:一是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在內的產品成本上升;二是經營成本增加,終端店鋪租金大幅上漲;另外,出于調整產品結構和提升品牌價值的考慮,各企業對于新產品的研發和設計投入較大。
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體育品牌對人工成本的變化較為敏感。去年以來,全國多省市已多次宣布調高最低工資標準,但仍難解“招工難”問題,各企業的用工成本也因此迅速提升。同時,包括棉花、棉紗在內的原料價格的高位運行也成為促使服裝企業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
廣發證券馬濤指出,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與商業地產趨熱帶來的門店租金成本上漲,鞋服企業只能通過提價來轉移,而其中店鋪租金上漲是主要推動力。目前國內運動服飾處于成熟期,既有阿迪達斯、耐克等國際品牌渠道下沉、價格沖擊的影響,又受到人工成本和店鋪租金的上漲壓力,因此過度提價將不可避免會壓制終端需求。
李寧公司便指出,四季度服裝和鞋產品訂貨量下降比率均約為高單位數,公司預計上半年整體銷售收入同比下降5%左右。另一體育品牌中國動向也預計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約45%。
誠然,提價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會帶動銷售額的提升,但同時價格上漲對于銷量也會有一定的擠出效應,可能會抑制銷量增長,此外,價格對行業零售額增長的推動也不可能長期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