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商業道德底線?
最近被炒得沸沸揚揚的多起食品安全事件,再一次印證了中國一些企業商業道德底線的缺失。這只是很多行業潛規則的冰山一角,而這座冰山,或許便是商業領域普遍存在的道德滑坡和底線淪落。中國商業社會已經迎來了必須深刻反思的“底線時分”。
在經歷改革開放大潮30余年的洗禮后,中華民族取得令世人矚目成就的同時,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道德淪陷現象。近日,溫家寶總理在和國務院參事、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座談時,痛斥“毒奶粉”、“地溝油”、“瘦肉精”、“染色饅頭”等惡性食品安全事件,并指出這些事件足以表明我們的社會“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在中國商界,有財富無責任,有資本缺道德,只要發展的權力,不盡企業的責任,甚至不惜突破起碼的道德底線、觸碰法律的高壓線,已經成為很多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不二路徑和生存常態。
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然而在如今物欲橫流的社會,這幾者之間并沒有必然的等號,否則又怎么解釋“飽暖思淫欲”?那些貪官污吏,誰不“倉廩實”,然而他們卻沒有“知榮辱”。那些丟掉了商德、醫德、師德的各色人等,誰不“衣食足”,然而他們并沒有“知禮節”。物質生活水平跨越了“小康線”,跨越了“富裕線”,道德底線卻每況愈下。
在縫制機械行業,也并不乏商業道德底線頻頻被突破的案例:生產企業制造偽劣產品,經銷企業公然銷售假冒產品,終端客戶惡意拖欠貨款,偷稅、漏稅、走私……在利益追逐中,道德顯現出的力量是如此柔弱無力。當然,按照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要求企業遵循道德的指引似乎有些天真,“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在一個行業中,當“損人利已”成為被普遍接受的信條,道德危機便不能再被忽視了。
很多企業老板也許會很無辜地說:“我也不想這樣,現實所逼。”中國商業競爭確實殘酷,然而當一個企業摒棄了道德,只剩下利益的追逐時,最終將自食惡果,產品假冒偽劣、價格欺詐、虛假宣傳等違背倫理道德行為的最后結局還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企業對商業道德的態度,也影響著員工對職業道德的態度。商業社會中,企業面對著各種誘惑,企業員工同樣面對著各種誘惑。企業對不合道德行為的放縱,實際上是在告訴員工:私利高于道德。那么,員工也可以上行下效,做出為一己私利而損害企業利益的事情。
經商要講“商德”。不能坑、蒙、拐、騙,不搞假、冒、偽、劣,要童叟無欺,尊卑無異。總之,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能賺昧心錢,不能喪良心。這個“不喪良心”,可否視為商德的底線?如果把“不喪良心”作為商業道德底線,是不是標準太低了?不是。只要看看現實,就應該承認這一點。而且這條最起碼的底線是無論如何要守住的。假如連這一點都做不到,我們的商業道德底線在哪里呢?
道德因不具備強制性。因此除了脆弱的道德,在現實社會中,還需要運行著大量的法律、法則、義務、職責等指導維系著整個社會盡可能向更好的方向發展,使社會成員能夠和諧共存。只有法律站穩了陣腳,道德才不至于在利益面前無限后退。但如今,由于法律體系的不健全、監督制度的無力,在唯利是圖者們面前,很多法律約束力都是徒勞的。輕則,罰幾個小錢,草草了事;重則吊銷營業執照,但更名換姓后又很快可以重操舊業。面對層出不窮的質量問題,很多消費者早已身心俱疲,不禁大聲疾呼“道德底線”你究竟在哪里?
看法或許有些消極,中國也有不少道德高尚的企業,但畢竟鳳毛麟角,整體已到了需“拯救”的地步。無論官員、商人、學者,還是普通老百姓,我們都必須深刻認識到:一個精神缺失、進退無據、無所依憑的社會不可能和諧;一個榮辱顛倒、是非混淆、美丑錯位的民族無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國民素質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也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強大、受人尊敬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