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針織行業人才現狀:由大變強誰來擔當
幾年前,葛優一本正經地在《天下無賊》中說:“21世紀最貴的是什么?是人才!”這句戲謔之語由于包含了一定的哲理性,迅速在全國躥紅。幾年后的今天,此話早已被人們淡忘,而人才稀缺的問題卻愈發嚴重,尤其是在制造業,在紡織業。
人才荒,從上而下
今年4月,一位紗線企業老總接受完采訪后,閑聊中突然蹦出一句話:“你們記者接觸的人多,幫我物色一個CEO吧,哪怕分他兩三個億的資產也行。”他對意向中的合作者的描述是:“三四十歲,以前經營過紡織企業、現在不想一個人去打拼的,我們可以攜起手來。”與國內諸多紡織企業家一樣,他和自己的夫人苦心經營十幾載終于創下了這份產業,不過他比較幸運,做到了這個領域的NO.1。
盡管仍年富力強,思維敏捷,記憶超群,但收購了一個又一個企業后,公司的規模迅速擴大,每月南奔北走,難免讓他有些疲憊。而孩子尚年幼,接班提不上議程。但是放眼國內,找到合適的人選又是何其不易。
塔尖人才的稀缺,是各行各業的共性,作為第二產業,紡織又有自己的痛苦。今年年初,一個襪業會議的茶歇時間,浙江瑞安一個襪企的總工程師又向記者提出了這樣的倡議:“能否幫我們建一個人才庫,把你們認識的專業高技能人才或研發人員介紹給我們,到我們這兒工作或定期給我們一些指導。”
人才的缺乏,令這位工程師頗為焦慮。作為溫州地區最大的襪業企業,其年出口額已達數億元,新建的工廠和項目即將投產運作,盡管硬件設施很先進,但人才缺乏的問題成為公司進一步擴展的掣肘。
當然,這些仍屬于比較高端的人才問題,對于行業來說,最窘迫的是連一線工人的數量都難以保證。每年春節過后,工廠的企業家們親自去人才市場或勞動力資源豐富的省份招工,已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而企業想方設法挽留工人的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或以人性化的管理打動,或以優厚的待遇來吸引。像公務員、金融、房地產等行業,幾十個人爭一個職位的景象,只能讓紡織大佬們羨慕嫉妒恨了。
幸福的,也是痛苦的
一邊是賤賣都賣不出去,一邊工資不低卻招不到人,這是當今文科與工科畢業生的兩重生存狀況。
現在又是高校畢業生奔赴工作崗位的時候了,今年各個紡織服裝類院校的學生就業形勢依然喜人,某些院校染整類專業的學生不但就業率100%,甚至還有200%的缺口。武漢紡織大學今年有5700名畢業生,而在去年舉辦的一次秋季校園招聘會上,230家單位提供了7500個崗位,部分紡織類專業供需比達1:7。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