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紡織產業轉型升級
2005年,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5年本)》(以下簡稱《目錄(2005年本)》)。《目錄(2005年本)》自發布以來,在引導紡織工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完善宏觀調控,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首先,紡織工業快速發展,產業體系不斷完善。到2009年,全國紡織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現價)39641億元,比2005年增長92.1%,年均增長17.7%;完成工業增加值11044億元,比2005年增長1.1倍,年均增長20.5%。逐步形成了從上游纖維原料加工到服裝、家用、產業用終端產品制造的完整產業體系。
編者按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修訂并發布了新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下稱《目錄(2011年本)》)。新版《目錄(2011年本)》將不同產業劃分為鼓勵類、限制類和淘汰類,并享受不同的財稅、金融、土地、進出口政策。相比舊版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5年本)》,新版《目錄(2011年本)》更能體現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技術的新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旨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新版《目錄(2011年本)》將在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完善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過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為此,《產經周刊》開設專欄,對《目錄(2011年本)》中涉及的相關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進行分析和解讀,敬請關注。
紡織產業經歷快速發展
2005年,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5年本)》(以下簡稱《目錄(2005年本)》)。《目錄(2005年本)》自發布以來,在引導紡織工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完善宏觀調控,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首先,紡織工業快速發展,產業體系不斷完善。到2009年,全國紡織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現價)39641億元,比2005年增長92.1%,年均增長17.7%;完成工業增加值11044億元,比2005年增長1.1倍,年均增長20.5%。逐步形成了從上游纖維原料加工到服裝、家用、產業用終端產品制造的完整產業體系。
其次,行業自主創新成果初顯,產業結構有所優化。2005年以來,全行業共有22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其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2010年,紡織行業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為38個,占全國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的6%。服裝、家用、產業用三大類終端產品纖維消費量比重由54︰33︰13調整為51︰29︰20,行業結構調整取得一定成效。
再次,推進節能減排,綠色循環發展得到行業重視。差別化直紡和新型紡絲冷卻技術在化纖行業開始推廣應用,廢水余熱回收、中水回用等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在行業中的推廣利用比例也在逐步提高,紡織工業綠色循環發展成果初現。
解決產業發展深層次問題
盡管紡織工業產業規模和國際競爭力不斷壯大,但長期粗放發展積累的許多矛盾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薄弱等問題正在制約著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目錄(2005年本)》已不能充分反映紡織產業技術進步的導向,難以體現全球和我國紡織行業新技術革命的特征。因此,迫切需要修訂和調整紡織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
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錄(2011年本)》維持與《目錄(2005年本)》分類不變,仍分為鼓勵類、限制類和淘汰類。不屬于上述三類,但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的,為允許類,允許類不列入目錄。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