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中國制造”時代下中國鞋企迷茫之路
隨著中國生產成本上升,加上近年的金融海嘯影響,許多國際知名品牌紛紛減少在中國的生產和采購,轉到東南亞等地區發展,甚至將工廠遷回母國。面對耐克等的“軍事力量”的轉移,全球最大的鞋業貿易公司——美國布朗鞋業卻選擇了“按兵不動”。由于越南工人動不動就罷工,所以這一類的公司目前仍愿意將訂單下給中國的代工廠。
現象一:隨著中國生產成本上升,加上近年的金融海嘯影響,許多國際知名品牌紛紛減少在中國的生產和采購,轉到東南亞等地區發展,甚至將工廠遷回母國。
以全球著名運動品牌耐克為例: 2001年,中國生產了耐克40%的運動鞋,在各國排名第一,而越南只占到13%的份額。
2005年,是耐克的代工廠轉移向越南關鍵的一年。耐克公司全球最大的兩家代工廠臺灣寶成和豐泰紛紛傳出越南擴產的消息。此后,“豐泰”就把許多中國訂單下到了越南,同時大規模擴充在越南的4個加工廠的生產線,投資1600多萬美元在越南新建工廠。同期,寶成集團也計劃著手在越南增加生產線15條。
2006年,中國的耐克運動鞋產量比重下降至35%,越南則快速上升至29%。2009年,均為36%。2010年,“中國制造”的耐克運動鞋只占34%。而越南占40%,“越南制造”超過了“中國制造”,越南終于取代中國成為耐克全球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基地。
有此舉動的不止耐克一家,如另一國際知名運動品牌Adidas,因中國造成本上升以及政策收緊,超出了該品牌的預期,因此Adidas正考慮將逐步減少在中國的生產或采購,分階段將生產線轉移到越南、柬埔寨、印尼、印度等地區,并已派人去東南亞等國考察。以泰迪熊聞名全球的德國史泰福公司7月宣布,將撤出該公司在中國的所有生產線,并將工廠遷回德國。據悉,沃爾瑪也計劃將部分小型代工廠業務轉移到越南。
現象二:面對耐克等的“軍事力量”的轉移,全球最大的鞋業貿易公司——美國布朗鞋業卻選擇了“按兵不動”。由于越南工人動不動就罷工,所以這一類的公司目前仍愿意將訂單下給中國的代工廠。
基于上述現象,引得各方業內人士、行業專家以及整個制造業的關注與討論: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是否正在受到威脅?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中國進入了“后中國制造”,開始轉型了嗎?生產商撤出中國到底原因何在?危機中是否有機遇?世界工廠之后,中國能不能成為下一個世界研發中心?耐克走了,誰來補空?
專家觀點之一:從代工走向研發 危機中存在機遇
目前,耐克的“中國制造”低于“越南制造”,反映了過去30年,中國經歷了高速成長之后,“中國制造”正面臨從獲得成本優勢向其他優勢轉化的機遇。說明中國的勞力成本在上升。因為國家提出“中國社會要更多關注民生,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提高用工的福利待遇。”
雖然國際競爭愈演愈烈,但中國的市場仍然很大,中國不會被立刻淘汰出局。耐克官方公布了新的財務報告,大陸區的銷售突破了20億美金,中國區的銷售比例占全球銷售比例的1/10以上,同比增長了18%。中國仍是耐克未來最主要的消費區,所以它不會輕易把自己的制造和中國的消費隔離。因此,耐克某一年度的代工數據的變化,并不意味著中國36%的制造份額,會像過去的日本、韓國乃至臺灣地區一樣,一下跌到5%甚至10%。
中國經濟是要轉變增長方式,要從過去的粗放式的轉向內涵性的增長,內涵性的增長必然要注重研發,尤其是東南沿海一帶的制造業,換句話說,就是中國制造要從微笑曲線的低谷向兩端發展,其中一端就是研發。這些年跨國公司到中國設立研發公司、增大研發的投入。另外,每年全國各大高校培養的幾百萬的理工科的大學畢業生為工程制造行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技術研發力量,這也顯示出了中國的技術、研發團隊在未來的競爭力。所以未來的制造業,一方面要向高端發展,另一方面就要加大研發投入。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