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喜又憂說增長——寫在縫機市場理性回歸之際
持續兩年多來一直高歌猛進的汽車市場最近終于顯現疲態,增速明顯趨緩,不少企業甚至出現同比和環比雙雙負增長。后市趨勢相當不樂觀,以至于眾多廠商紛紛調低了對年度增長預期的基調。作為制造業的龍頭老大,汽車產業不僅具有反映社會經濟運行態勢的標志性意義,同時又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對縫制機械行業來講,同樣也能從其增減曲線的變化中作出有益的解讀。更何況近期縫機市場的走勢與汽車又有著驚人的相似。
速度誠可喜,持續更可貴,這是我們對發展所秉持的基本觀點。前兩年,縫機行業探底后出現的強勁反彈替代了預期中的溫和復蘇,這一波高舉高打的行情確實為全行業注入極強的興奮劑,但同時又在某種程度上打亂了原本正常的節奏,使我們在始料未及中感到了某種措手不及。好在從一開始,協會領導就提醒全行業:當增長從恢復性變為爆發性后,行業在巨大的慣性支配下,有可能再一次被速度所“綁架”,從而使“可持續”面臨又一次考驗。
當然,車市降溫有其特定的背景,諸如各種購車優惠政策已經或正在逐步退出,各地為治堵紛紛出臺的限購措施以及油價高燒不退等等因素,直接導致了車市告別了高增長。但從本質上講它更契合市場經濟經濟運行的周期性規律,即不間斷的在“繁榮”與“蕭條”之間進行切換和交替。近期,縫機市場的變化也又一次驗證了這一規律,市場熱點已經分散,勢頭明顯趨緩甚至出現下行等跡象,引起了全行業的高度關注。盡管是否會出現急轉直下的幾率還有待觀察,但切換的“時間之窗”卻肯定是在亦步亦趨之中。
與此同時,行業內外環境都要求我們在總體看好向誰的基礎上,始終保持必要的謹慎乃至憂患意識。從客觀上講,歐洲債務危機惡化和美國經濟復蘇乏力,再加上從東亞到中東北非的天災人禍,國際環境并不寬松;緊縮政策和通脹預期的雙重壓力,從“用工荒”到“用電荒”,各種要素制約對經濟的負作用明顯加重,國內環境同樣不容樂觀。因為這一切都會構成對本行業經濟運行現實或潛在的影響。保持增長的基礎,確實已悄然發生了變化。回過頭來再看看縫機行業自身,我們更沒有理由盲目樂觀了。諸如盈利能力和產能推升的不同步,整機和零件的不協調等,這些在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在增長中暴露的新矛盾,都還遠遠沒有得到破題解決。
發展離不開增長,但發展又不僅僅是增長。在非常態增長支配下的發展期間,格外需要防止急功近利。“前事不變,后事之師”。縫機行業明星企業飛躍集團的掌門人把企業一度受挫的重要教訓歸結為:“發展過快,投入過大,定位過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全行業正確認識發展和理性對待增長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喻世明言”。
當前,縫制機械市場或正在進入下行通道,在未來的時間段內出現某種負增長是不可避免的,這是行業在發展中成熟、在震蕩中前進的必然歷史階段,也是爆發式高增長之后到理性回歸。值得提醒的是,我們大可不必將其視為山雨欲來風滿樓,也沒有必要再患上周期性的行業綜合憂慮癥。逆水行舟之際,我們需要冷靜和謹慎,我們更需要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