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業:拿什么給力“十二五”?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認為,這樣的轉變對于全行業非常重要,這反映出行業的市場應對能力、抵抗風險能力大大提高。杜鈺洲分析,紡織服裝業在“十一五”期間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好成績,其中一個原因是“十一五”是行業技術進步最快的五年。
如果說“十五”對于中國紡織服裝業是發展機遇最重要的時期,行業比較優勢得到充分釋放,中國紡織服裝大國的雛形顯現,那么進入“后配額時代”的“十一五”,中國紡織服裝業彷佛變得“命運多舛”起來: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飛漲、外部貿易環境多變等等。但即便在如此形勢下,全行業仍然獲得了快速發展。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評價說,“十一五”是中國紡織服裝業發展最好的五年。但更重要的是在“十二五”時期,全行業應該更加謹慎地來實現“紡織強國”的目標。
在前不久結束的“中紡圓桌論壇2011年會”上,行業協會領導與紡織服裝企業家等就“十一五”行業發展進行了經驗總結,并對未來五年發展做出了預測和分析。
紡織服裝業的價值貢獻率大幅提升
如果說過去的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更多是依靠“人口紅利”、簡單的加工貿易等因素做大,那么近年來,全行業已經在“陣痛”中逐漸清醒,開始選擇走“調結構、轉方式”的升級之路,從依靠數量的貢獻向價值的貢獻轉化。
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統計,全行業的出口貿易增長中,其價值增長的貢獻率從“十五”末時期的12.47%上升到“十一五”的55.51%,而數量增長的貢獻率在“十五”期間是87.53%,到“十一五”則下降到了44.49%。各種紡織面料織物出口在“十五”期間出口額增長128%,其中數量增長貢獻率為74.25%,價值增長貢獻率為25.75%,而“十一五”的前四年出口增長35.36%,其中數量增長貢獻率從74.25%下降到27.47%,價值貢獻率從25.75%上升到72.53%。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認為,這樣的轉變對于全行業非常重要,這反映出行業的市場應對能力、抵抗風險能力大大提高。
同時,“十一五”時期,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了歷史性發展。例如,五年以來,限額以上服裝批發零售年均增長速度比全社會消費品平均增速高出6~8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紡織品服裝出口增長了82.3%,貿易順差增長了91.8%。
杜鈺洲分析,紡織服裝業在“十一五”期間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好成績,其中一個原因是“十一五”是行業技術進步最快的五年。
據記者了解,“十一五”期間,大中型紡織企業研發經費投入、規模以上企業新產品產值均增加了近2倍;全行業有22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年產45000噸粘膠短纖維工程系統集成化研究”、“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復合紡紗技術及其產業化”兩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目前,全行業1/3左右的重點企業裝備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規模以上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比2005年翻了一番。
值得一提的是,“十一五”期間,大紡織行業下的各分行業成績也可圈可點。據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表示,化纖工業在過去五年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總量仍然保持了快速提升,年均增長速度接近11%。第二,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第三,行業在高新技術纖維領域取得了突破,碳纖維、高強聚乙烯等這些以前只有發達國家才能生產的纖維,現在基本上國內也實現了工業化生產。第四,技術進步成效明顯。
中國針織工業協會會長楊世濱則將針織行業在“十一五”期間的發展,比喻為中國鐵路的大提速。他認為,最核心的原因在于結構。從市場結構看,原來針織品大概70%依賴國際市場,30%為內銷,但到了“十一五”末,內銷約占到55%左右;從生產結構看,針織的纖維加工總量已突破了1300萬,在整個紡織服裝的纖維加工里占1/3;從表現看,目前以金額記的針織服裝占全行業服裝的55%,以產量計的大概占65%。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