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制設備業遭遇技術人才“瓶頸”
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縫制設備加工制造基地,但技術人才尤其是研發人才的大量匱乏,已經成為制約企業持續發展和阻礙產業升級的“瓶頸”,威脅著“中國制造”縫制設備在國際上的持久競爭力。
7月上旬,《中外縫制設備》就行業研發人才現狀、技能與知識要求、企業重視程度、存在問題及出路等方面問題,與西安標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中捷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興大豪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上海惠工縫紉機三廠、浙江寶石機電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富山精密機械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威士機械有限公司等企業技術負責人進行了探討。
隊伍有所擴大 結構趨向合理
科學技術所包含的各種要素中,人是第一要素。技術部的規模、學歷水平、年齡層次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的技術力量。從對上述7家企業的調查結果來看,行業企業研發人才隊伍正逐步壯大,學歷水平有明顯提高,人才呈年輕化發展趨勢。
標準股份技術部目前有各類技術人才80多名,本科學歷占大多數,設計人員絕大部分為高校畢業的機械或機電一體化專業人才,約10%技術人才從企業生產一線成長而來,他們都有電大或函大教育經歷,測試人員基本都為大專學歷。
興大豪公司研發中心有140多人,占全公司人員的近三分之一。研發中心人員研究生學歷有二三十個,以本科為主,占百分之六七十,其它為專科生。就專業而言,有計算機軟硬件設計、信息工程、電子信息等專業。
富山公司技術部目前有近40人,本科學歷約占一半,大部分為高校引進,如華中科技大學,引進的人才有機電專業、電子工程控制等專業,都比較年輕,30多歲居多。
威士公司技術部有30多人,其中高級工程師4人,有從中專職校畢業、基層做起的,鍛煉幾年后進入技術部,也有一部分是從高等院校招聘過來的,多為機械和電控方面的人才,也曾經嘗試過招聘諸如博士、海歸類的高級人才,但因種種問題最后沒能留下。
中捷股份技術研發中心有員工49名,其中去年新招了十多名。惠工三廠技術中心目前有30多人。
綜合素質要求高
縫制設備行業是一個規模不大、相對較專、偏的行業,其對研發人才有自己獨特的要求。
標準股份副總經理余守旗說,10年以前行業企業對研發人才的要求就是拿到樣機后盡快仿制出來,對其技能的主要要求就是會繪圖、能仿制,還需要有一定的動手能力。隨著行業產品結構的調整,企業對技術人才的要求有了新變化——要有創新精神,對先進技術要有敏感度,要有一定的機電知識和綜合能力。就標準股份而言,目前公司最需要的是綜合能力較強的高端技術人才,能夠提出創意,可以正確地理解用戶的需求,能夠結合公司的產品情況將用戶的需求盡快實現。
中捷股份技術研發中心經理王挺認為,縫制設備的結構、傳動比較復雜,產品的設計、制造精度要求比較高,涉及的領域比較多,包括材料、熱處理、表面處理等諸多方面,行業對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比較高。
興大豪公司副總經理張興國說,對電控企業而言,控制對象的研究是最大的難點——要采用最優組合設計做出最優成品。以前刺繡機企業都不怎么提“繡品”,只要能夠做出機器就好,而現在都注重繡品質量以及繡品附加值。這些變化要求現在的技術人員不僅要會電路設計,還要有豐富的工程經驗。
惠工三廠總工程師羅一明也同樣認為,縫制設備是比較特殊的行業,產品創新難度大,開發周期長,不容易出成果。其對技術人員的要求比較高,知識面要廣,綜合素質要比較強。
富山公司技術總監魏福昌則認為,縫制設備技術人才不僅要懂得基本原理的應用,而且要清楚產品的用途。他說,現在很多技術人員就單純研究產品,脫離實際,懂得機械原理很重要,但產品做出來是為了縫紉,為客戶創造價值,所以對面輔料的研究應用也十分重要,要貼近市場。如今縫制設備對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技術人員要懂機、電,還要熟悉氣動、傳感技術等領域的知識,相互之間的配合要求也越來越高。
威士公司高級工程師潘承農的觀點是:縫制設備行業是一個規模不大但涉及知識面比較廣的行業,對專業理論水平沒有特別高深的要求,但目前業內真正精通這門技術且具有獨創能力的人才不多。
重視程度亟待加強
在“企業對技術人才重視程度”的調查中,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表示:不夠。技術人才不受重視的最主要表現就是報酬偏低,與營銷人員差距甚大。某企業技術部從高校招聘了幾名應屆畢業生,經過一番挑選,優秀人才進入了技術部,其余則加入了營銷部,但前者的收入和在公司的地位明顯低于后者。上海貴衣縫紉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志云曾直言不諱地說:“老板對技術人才普遍不重視,很多把他們當成‘奴才’,湮沒了這一群體的創造性和能動性。” 老板不重視技術人才和研發工作,新產品研發就難有新的突破,技術人員出不了成果,導致老板更沒有耐心投入研發,而一個產品從設計到量產上市至少需要3年時間。
導致企業普遍不重視技術人才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當前行業所處的惡劣市場環境。
張興國說,目前企業基本都處在仿制階段,仿制對技術人員的獨立設計能力的要求不高。在浮躁的市場氛圍下,企業經營者都希望產品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經濟效益,于是逼迫技術人才違背研發規律,匆忙開發,縮短研發周期,產品自然會出現問題。
羅一明一針見血指出,以行業目前的盈利能力和待遇水平,很難吸引優秀技術人才。行業的不良競爭環境和企業的短視行為導致企業大多缺乏培養技術人才的耐心,更傾向于從同行處挖人才,更注重復制現有的產品。行業的銷售環境也制約了技術人員的發展。在很多企業,負責產品研發的技術人員經常被要求不做任何改動地仿制某個產品,其個人能力難以得到鍛煉和提升,沒有成就感,沒有太大貢獻就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在企業中的地位普遍不高。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