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門”來襲 二三線鞋服品牌身陷兩難
近日,連續的漲價風波將李寧推至風頭浪尖。如此“折騰”的李寧讓我們無法參透,“他”究竟是看不清市場形勢,還是將這個市場看的太過于透徹。面對全國消費者對其漲價政策的不滿,李寧依舊“我行我素”,好像被“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的氣勢所附體。在“他”的帶領下,一、二、三線等國內鞋服品牌便大肆跟風,向國際大品牌的價格標準奔去,并且這種態勢越演越熱。
顯然“提價”并不是李寧等尖端鞋服品牌的慣用“伎倆”,因為,就在運動鞋服界混沌不堪之時,李寧和中國動向集團又向這渾濁的深水投入了一枚分量不輕的炸彈,一時間“魚蟲蝦蟹”四處亂串。這枚炸彈便是兩家公司耗資超過5億元的回購庫存事件,也被形象的比喻為“庫存門”。
面對“庫存門”的偷襲,中國二三線鞋服品牌出現了“一瀉千里”的慘相,瘋狂的低價競爭也帶來了種種疑惑。究竟是企業消化庫存,還是體育用品行業的局部價格戰已經悄然打響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中國運動鞋服界金字塔尖的晃動卻令二三線市場身處兩難境地,面對如此復雜的經濟形勢,有專家指出,本次“庫存門”事件背后最為尷尬的應該就是二三線品牌企業。
盲目跟風 降價或成死路一條
其實,面對國內運動鞋服市場的紛紛提價,起初的二三線品牌市場卻是一番竊喜的景象,而這種現象也并不難理解,因為在與頂尖品牌跟風的過程中,這些本來就不受經濟環境等因素影響太大的品牌嘗到了不少甜頭,“坐收漁翁之利”想必正是他們那時候的真實寫照。
然而,提價并不能盲從,既要滿足自身發展需要,更要避免觸及廣大消費者的心理底線。有關專家指出,在與國內一線品牌的競爭中,二三線品牌要認清自身定位的目標人群,不能輕易跟風漲價,要“保質又保價”。本土品牌應對價格調整更要慎重,不能“一線漲我也漲”。確實需要調價的時候,對調價時間、調價范圍、調價區域都要有一個明確的價格梯度,減少消費者的流失。
所以,當“庫存門”來襲的時候,二三線鞋服品牌便亂了陣腳。因為,在與國內一線品牌博弈的過程中,二線、三線、乃至四線的鞋服品牌已經逐漸的認識到了漲價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如果希望品牌做大做強,就不能夠一圖短暫的利潤。但請佛容易送佛難,漲價給消費者心理已經造成了打擊,如果驟然降價,產品質量便會受到質疑,消費者也一定不會買賬,反而有可能將品牌的誠信度降低。如今“漲不是降也不是”的現狀令二三線鞋服品牌陷入了艱難境遇。
影響可防 消費者心理不可控
361°(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侯朝輝認為,李寧和動向此舉只是戰術而非戰略,其影響可能會有一些,但是應該會比較短暫。而回購行為也只是兩個企業在解決遇到的市場問題而發出相同的表象,如同當年的阿迪達斯深陷庫存門一樣,對行業的影響時間是比較短暫的,大概在3個月左右就可以恢復正常局面。
但是,連續的漲價與降價卻無情的觸底了消費者底線,其中,表現最為嚴重的便是影響力不夠扎實的二三線鞋服品牌。作為身處二三線市場的鞋服品牌,跟風漲價本來就是一種錯誤的舉動,市場群體不同,其影響力也是不一樣的。之所以消費者會選擇二三線鞋服品牌,看重的就是價格低廉的前提下質量也能夠有所保證,但當這類鞋服品牌接近國內一線品牌的價位時,消費者的選擇意向就會被瞬間被擊潰。從另一個側面看,價格上漲使部分消費者提高了消費檔次,并且,一旦這種消費檔次形成了某種習慣,那么這種檔次就絕不會降低。這種現象便是人類天生的一種脾氣秉性。所以,二三線鞋服品牌如果在漲價之前沒有摸清消費者的內心想法,那么驟然降價也絕對不會受到效果。
中國的二三線鞋服企業要清楚的認識到,漲價與降價并不是過家家,要經過縝密的研究部署,盲目模仿只能被認為是“一介武夫”,因為,只有審時度勢的布局市場才能解決突如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