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石縫紉機擠走日韓縫制產品
寶石集團董事長阮小明有一個保持多年的習慣,閑暇時便盯著世界地圖看。他告訴《非洲》雜志記者:“越看越覺得非洲市場大。” 阮小明的非洲情緣始于中學期間。上學時,他經常在一些街頭宣傳欄的照片上看到許多非洲小孩光著身子,當時他便想,這個地區肯定很需要衣服穿,穿衣服就要縫紉機。從那時起,他便把遙遠的非洲當作自己的一個夢想。后來,27歲的阮小明靠借來的2000元錢創建了寶石集團。在開拓國際市場時,他了解到蘇丹、尼日利亞的棉花產量都位于世界前列,腦子里便形成了一條產業鏈:有棉花肯定有紡織廠,有紡織廠肯定需要縫紉機。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寶石縫紉機在非洲已從原先的“無名小輩”躍升為一些中國政府機構饋贈非洲國家的必選產品。
從埃及市場實現飛躍 1998 年,寶石品牌開始進入非洲市場,第一站便是南非。南非素有“鉆石王國”之稱,寶石是南非人心中的驕傲。寶石牌縫紉機因名字的巧合獲得了較好的印象分。而且寶石縫紉機質量好,適合人們的使用需要,因此很快受到南非客戶的青睞,從而帶動了產品向非洲其他國家出口。 盡管開局良好,但開拓非洲市場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埃及是北非重要的紡織工業基地,也是寶石集團的重要海外市場。阮小明多次穿過開羅的“死人城”,去往市中心一條擁擠不堪、看起來有些破敗的小巷。這條不起眼的街道,就是埃及著名的縫紉機一條街,它對于所有希望搶占北非市場的縫紉機廠家而言非同尋常,也見證了寶石縫紉機的后來居上。 在小巷里,從日本的JUKI、BROTHER、MITUSUBISHI到韓國的SUNSTAR、UNICORN,幾乎所有的世界品牌都匯集到這里,同臺競爭。阮小明第一次走進這條街時,將中國制造的縫紉機帶到這里。一開始,沒有經銷商愿意代銷寶石縫紉機,因為之前從來沒有中國產品。阮小明告訴對方,可以免費提供200臺機器,等產品銷售后再收錢。阮小明的真誠打動了一位經銷商,他猶豫不定地接收了寶石縫紉機。從此,在充斥著日本品牌與二手機器的埃及市場一角,有了中國制造的身影。
雖然擠進了埃及市場,但寶石縫紉機在最初幾年并沒有得到其應有的風光。很多寶石機器從亞歷山大港進口后,一些阿拉伯商人把機器上的“寶石”商標用砂紙磨掉,換成日本高檔品牌的標志,因為賣日本牌子可以賺取幾倍的利潤。 2000年,當阮小明再次走進縫紉機一條街時,他發現很多店鋪里熱銷的日本機器實際上都是寶石的產品,而沒有經過“修飾”的寶石縫紉機卻鮮有人問津。這讓他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如何才能讓寶石品牌真正在非洲扎根?如何才能讓非洲人認可中國制造?于是,他嚴肅地告訴一同考察的銷售人員:“要進一步加強品牌建設,打造寶石精品,不能再在日本產品‘光亮’的旗號下黯然生存。” 經過寶石人一次次對經銷商的頻繁走訪與交流,集團于2001?2002年期間在非洲30多個國家注冊了寶石商標。為了加強市場銷售與售后服務,公司在埃及各大城市設立了總代理商,還正式成立了寶石集團駐埃及代表處,監督和協調各代理商之間的關系,加強市場網絡建設,之后還成立了寶石駐埃及4S品牌經銷店。 有一年,阮小明經開羅轉機,執意到縫紉機一條街去看看“寶石”的老朋友們。看到穿著寶石工裝的阮小明到來時,欣喜的經銷商們奔走相告,大家把他圍住,握手拍照,訴說喜悅:“GEMSY,CHINA NO.1 ( 寶石,中國第一)。” 經過努力,寶石縫紉機在埃及占據了主流舞臺,2010年對埃及的出口額達到了400多萬美元。
寶石牌縫紉機在非洲很受歡迎
打造本土特色
如今,寶石集團已建立起覆蓋全球的營銷網絡體系,在世界范圍內設立了29家分公司和辦事處,在30多個國家建立了“客戶代理制”,其中在非洲的埃及、南非、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尼日利亞和摩洛哥等國和地區共設立了10多家辦事處,形成了以埃及為中心的多個輻射區域。 隨著非洲經濟的復蘇及全球一體化的深入發展,擁有豐富資源和巨大市場潛力的非洲大陸受到各個大國的重視。寶石集團在非洲市場上也面臨著強勁的對手。阮小明細致分析后說:“我們的競爭對手擁有語言、資金、技術、經驗等各方面的優勢。面對這種挑戰,寶石應該積極應對:一要滲透寶石文化,二要實現人才本土化。” 截至2005年,寶石已在南非、埃及、尼日利亞、突尼斯等國設立了寶石服裝技術培訓學校,對當地人進行縫紉技術、操作及管理方面的免費培訓,并免費提供縫紉設備與培訓師。此外,寶石集團還邀請非洲在華留學生到公司總部交流與學習。多種形式的交流讓當地人覺得寶石集團是在與他們共同成長,這讓寶石公司逐漸在非洲扎下了根。 對于在非洲的代理店,寶石集團盡可能做到人才本地化,除派出少量管理人員外,其余員工大多雇用當地人。當地人通曉本地語言與文化,熟悉本地經濟、法律和人際關系,對寶石開辟市場起到了溝通作用。
堅定不移地開拓非洲市場
《非洲》雜志記者:大部分人認為非洲經濟比較落后,百姓購買力不足,你認為寶石在非洲市場前景如何?
阮小明: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進入21世紀以來,非洲經濟已經連續5年快速增長,年均GDP增幅達到4.3%,處于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最強勁的時期。而當前非洲的購買力尚未得到有效激活,這其實就代表著將來有強大的市場需求。 服裝行業具有吸納勞動力多、環境污染小以及進入門檻低等特點,能夠很好地緩解就業壓力。非洲很多國家的服裝業都被列入鼓勵性發展行業。非洲的經濟相對較落后,大部分國家的勞動力價格也比較低廉,其服裝業出口受到國際性保護,幾乎沒有貿易配額限制。與非洲的服裝業的巨大潛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制造業基礎非常薄弱,本土縫紉機生產能力嚴重不足,縫制設備主要依賴進口。而且他們的縫制機械產業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零部件也依賴進口。寶石集團正是看中了非洲服裝業的發展潛力和自身制造業的優勢,逐步加快了進軍非洲市場的步伐。 許多投資商對于非洲服裝市場較為樂觀,紛紛落戶當地,目前寶石在非洲的主要客戶也是這些成衣加工公司。
《非洲》雜志記者:如何將“寶石”與其他品牌的產品進行比較?
阮小明:寶石品牌已經成為非洲地區的知名品牌,并被廣大用戶所認同。寶石集團以卓越的品質,不僅為當地的服裝企業提供了堅實的設備保障,也給經銷商們帶去了財富和希望。 然而,現實中產品的競爭非常激烈。中國的縫制設備生產總量占全世界的70%,是世界上最大的縫制設備生產與出口基地。但除了寶石等四五家規模型企業外,其他的都是一些中小型企業。由于這些企業生產的產品檔次低,適合非洲一些貧困國家的需求,因此,這些企業在非洲也占有一定市場。不過,有些企業的惡性價格競爭也損害了整個中國縫制行業的利益。所以,寶石集團將堅持把自己的產品定位在中高端,走產品差異化道路,將不遺余力地積極提升寶石品牌及中國制造的影響力。
《非洲》雜志記者:如何避免企業間的無序競爭?
阮小明:很多中國企業經常是你賣什么,我就緊跟著賣什么,同質化、模仿性十分嚴重。在非洲,很多生活及生產用品稀缺,這便為中國企業走進非洲提供了巨大空間。但是,產品大量輸出的同時,中國企業還需要注重品牌建設,要有長遠眼光,樹立自身形象,企業之間要有序地競爭。 中國企業本身也面臨著歐美等發達國家企業的競爭,為了健康生存及持續發展,中國企業的發展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企業之間要形成一個整體的“生態系統”, 互相合作,互相促進,優勢互補,共同提高,從中獲得更大利益,提高整體抗風險能力,將多品牌、多品種的產品共同推向國際市場。
《非洲》雜志記者:有一些企業因為非洲一些國家存在風險,所以對是否走進非洲猶豫不定,作為一個“老非洲”,你有什么建議?
阮小明:企業可以通過做好防范工作來規避一些風險。比如,在非洲建立銷售網絡時,一定要選擇信譽好的代理商,尋找到一個優秀的、講誠信的代理商是企業去非洲經營的最關鍵所在。另外,針對一些不穩定國家,比如剛果( 金) 等國,不安定因素太多,則應該建立保險機制,向有關保險公司投保,降低意外損失。
《非洲》雜志記者:你還擔任著中非民間商會的企業家副會長,會利用一些時機向其他中國企業家介紹非洲嗎?
阮小明:作為中非民間商會的企業家副會長,我也經常和一些進軍非洲市場的企業家交流非洲市場發展形勢。同時,我覺得通過商會、行業協會加強行業內部的自律,協調民營企業對外投資和對外經濟合作事宜,可以有效解決經營秩序中出現的不正當競爭問題并維護國家和民營企業自身的整體利益。
創新與堅持是企業制勝關鍵 “創業路上我曾經吃過自來水兌面包,遭受過別人的冷眼相待,之后在開拓非洲市場時,也曾在蘇丹碰上內戰,在尼日利亞被人用槍指著要小費……有人曾把我比作《阿甘正傳》中的阿甘,我也樂意做阿甘,雖歷經辛苦,卻仍愿癡心追求。”阮小明總結十幾年來非洲的創業經歷時,語氣顯得非常平淡。 當問及阮小明成功的經驗時,他回答道:“現在沒有成功,而且也沒有絕對的成功。雖然不知道以后的路具體是什么樣的,但堅持與創新是必備的。只有做到這兩項,企業品牌才能不斷被認可,才能在引領創新中得到用戶的信賴。” 阮小明坦言,接觸非洲,也帶動了寶石集團的技術改進。剛開始,寶石員工以為中國人用什么縫紉機,非洲人也自然接受,后來發現這種先入為主的思想不可取。“非洲部族很多,他們有的喜歡穿一些繡花服裝,有的則是長袍,甚至是皮毛服裝,所以我們改進了工藝與加工設備,一些繡花機、花樣機、特種機等產品在非洲很受歡迎。這就是互動的成果,了解了非洲人的生活狀況,從而改進了設備,使得產品的市場份額不斷增大。” 雖然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但阮小明還是保持年輕時的拼命三郎的勁頭,現在還是自己主抓國際市場業務,而且他出國考察時也經常穿著寶石集團的工裝, 從個人做起宣傳寶石品牌。每到春節,阮小明還和工人們一起吃年夜飯,與他們拼酒,用他的話說就是:要與工人零距離,只有工人認可企業領頭人才會認同企業。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