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鏈救贖:服裝業的重生密碼
中國服裝企業不缺制造能力、模仿能力,但卻一直處于價值鏈的不利地位。
在服裝價值鏈上,公認的利潤分配結構是:設計占40%,營銷占50%,生產占10%。也即設計和營銷處于價值鏈的高端,生產加工處于價值鏈的低端,居于價值鏈的高端者控制著價值鏈。
目前中國服裝產業就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
顯然,中國服裝產業需要戰略轉型,需要從產業鏈向價值鏈的系統塑造;中國服裝品牌需要蝶變,需要靈魂的升華。
但服裝產業鏈相對較長,要更好地塑造價值鏈,需要在很多環節有所突破。中國服裝企業在價值鏈中究竟存在哪些困惑和頑疾?中國服裝品牌為何總讓人感覺沒有價值感?中國服裝企業一直在努力,為何在價值鏈中的地位一直沒有根本性改觀?
最缺品牌價值
中國服裝品牌和企業最缺什么?
“軟實力!我們的綜合硬實力已經不差。價值創造的核心就是軟實力,就是品牌價值。”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大鵬時說,“它靠什么支撐?最重要的是文化,而文化要靠歷史積淀。”
“時尚行業需要時間積累,品牌更需要文化積淀。”北京白領時裝有限公司董事長苗鴻冰說,國外高檔品牌至少有八九十年的歷史,而中國服裝業有時裝概念還不到20年,因此在品牌等方面肯定存在很多問題。
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品牌缺乏價值支撐。“中國服裝品牌還沒有形成根源性的價值支撐,而支撐價值的核心就獨特的品牌文化,在人們心里贏得尊重,這是品牌價值最重要的標志。”北京依文集團董事長夏華說。
這與中國服裝企業的成長大背景有關。
在夏華看來,中國服裝企業從發展初期就出了問題,因為大部分創業者是以生存的心態做服裝,目標是改變命運,賺錢是結果,品牌只是過程和路徑。這與歐洲的從業者恰恰相反,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歐洲的奢侈品。
脫離全球價值鏈
中國服裝產業是在全球大產業承接轉移的大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已建立起產業體系。陳大鵬說:“但現在面臨轉型升級,要從制造大國走向強國,從數量制造走向價值創造。通過產業鏈的價值創造才使服裝產業往價值鏈上端走。這是產業鏈的升級過程,也是價值鏈提高和打造的過程。”
從國內服裝產業布局和結構來看,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其中山東、福建、浙江、江蘇、廣東五省占全中國服裝產業的80%;規模以上的1萬多家企業占了全行業產值的70%,但出口只占30%,且70%的出口是靠90%的中小企業在承擔。隨著綜合成本的上升,產業向國內的中西部轉移是大趨勢,部分可能轉移到其他發展中國家。
盡管中國服裝產業具有產業集群特色,關聯資源集群也有利于效率最大化,后發優勢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但這并沒有從根本改變我們在全球價值鏈中的虛脫狀況。雅戈爾(600177,股吧)等國內主要品牌生產商開始在國內市場控制服裝價值鏈,但這些自有品牌依然難以在國際市場立足,對全球價值鏈幾乎沒有控制力。
集體缺失自信
在中國服裝業有一個普遍現象:洋名字泛濫。中國不少服裝品牌總想讓國內消費者認不出它是中國品牌。
這種現象背后,折射出從業者和消費者的整體不自信。企業的不自信源于市場競爭的無奈選擇—若說自己是國外品牌,“競爭力”似乎立馬提升;反之,要說自己是本土品牌,不但合作者會施壓,消費者也不買賬。設計者也不自信,不敢放開手腳大膽設計。但這些不自信歸根結底,很大程度上源于消費者的不自信—穿國外品牌、奢侈品就覺得體面、有身份。“當中國人穿一件很不怎么樣的衣服都沒有問題的時候,中國人就很自信了。”苗鴻冰說。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過去我們過分強調中國是制造大國,造成國家的對外形象沒有時尚概念。一個沒有時尚概念的國家能做出時尚的東西嗎?別人產生懷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因此,要想在價值鏈中獲得自己應有的地位,中國服裝品牌不能簡單模仿,必須做出自己的個性。苗鴻冰說:“模仿會淹沒個性,從長期發展來看,這等于慢性自殺。培養自信,我們還需要時間。”
沒有時尚界話語權
中國服裝企業的尷尬是:在品牌端沒有話語權,在設計端又說不上話,只能在生產加工端苦苦掙扎。中國服裝業在世界時尚界幾乎喪失話語權。
“目前時尚流行趨勢都是以歐美發布的信息為準。”美邦服飾(002269,股吧)副總裁程偉雄說,“我們現在要想超越歐美的原創能力還不太可能。中國還沒有真正形成自己的服裝文化,依然受制于歐美。”
這就是中國服裝界面臨的殘酷現狀。時尚的世界競爭格局早就形成,法國、意大利、英國、美國等歐美國家處于壟斷地位。這就是歷史。
“沒有世界一流人才,沒有世界級設計大師,沒有能影響世界時尚話語權的人,這不是中國服裝業的悲哀,而是國家的悲哀。”苗鴻冰說,“中國要真正在時尚界有影響力,我們這代人不太可能實現,只能看兩三代以后了。因此,不要給中國時尚界那么大的壓力,這需要時間去改變。”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