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或進入實名銷售時代 鞋業表示很受傷
2011年,“豬肉”問題幾度轟動全國,從肉類貧民到肉中貴族,這樣的跨越甚至逼近了中國的房價。或許,就在談笑之間,豬肉又漲價了。豬肉漲價問題同時也影響了與“豬”有關的許多行業。其中,與豬皮直接相關的制鞋行業就是受害比較深的一個。2011年8月15日,廈門市政府正式宣布向市場投放市級儲備豬肉,價格則保證比市場價低15%左右,購買兩公斤以上需出示身份證,每人限購5公斤,政策一出,轟動全國,這不僅傷害了幼小的“豬”心,還傷害了與豬有關的其他產業,包括制鞋行業。
一直以來鞋制造業都是以動物皮張為主,其中豬皮更是占據了不小分量。豬肉進入實名銷售時代,就意味著本來就異常珍貴的豬皮鞋制品很有可能變成“限量版”,那么“一鞋難求”就會成為現實,這也讓鞋制造業中的豬皮原料深陷尷尬,并且豬的“身份”變化也已經將豬皮類鞋制品帶向了“虛胖”的領域,其中,社會中對豬皮類鞋制品的態度更是褒貶不一,“憑什么豬漲價豬皮鞋制品就要隨之漲價”也成為了許多消費者和皮革制造商們流露出來的怨言。
豬肉漲價透析制鞋行業危機
作為當今的中國制鞋行業,漲價的豬肉已經達到了“落井下石”的作用,但是,它絕不是制鞋行業所面臨的最艱巨的挑戰。隨著,2011年不斷出現的經濟危機,各行各業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困境,而作為剛剛走出反傾銷低谷的制鞋行業,一方面要面對歐盟國家不斷提出的苛刻要求,另一方面還要不斷的提升“身單力薄”的家底。
而并非單靠解決這兩方面問題就能實現轉機,隨著央行第三次加息政策的出臺,中小鞋企資金鏈出現嚴重的緊缺,許多中小鞋企在“錢荒”危機下扎堆倒閉。就算對于那些抵御風險能力強的大型鞋企而言,同樣面臨著持續加息帶來的鞋企運營成本增加,利息等財務費用支出增加,利潤空間壓縮等巨大壓力。
持續的加息已經使得不少鞋企如履薄冰。然而,勞動力成本上漲、原材料價格攀升對于鞋企則意味著更大的困難還在前面。各種成本的上漲使得鞋企利潤日漸“微薄”。近日來,李寧、安踏等國內一線鞋類品牌因各類成本的增加幾度醞釀漲價,這樣的行業訊號讓眾多中小鞋企更加陷入兩難的局面:不漲價,“微薄”的利潤無法維持企業的正常運營;漲價,大多數鞋企屬于粗放型的經營運作模式,企業品牌缺乏競爭力,漲價的后果可能是導致企業銷量的大幅度下滑,這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同樣是一個噩夢。
痛定思痛勿病急亂投醫
雖然,單憑“豬”的力量難成氣候,但是,在國內鞋類行業面臨全面的危機之后,漲價的“瘋豬”卻成了許多鞋企“亂了陣腳”的誘因。有的選擇另謀生路,整個企業搖身一變,轉入他行;也有的關門大吉,將手中剩余的資金投資房地產等暴利行業;還有的高薪聘請所謂的營銷專家為企業把脈診斷;甚至更有的直接卷錢走人。整個鞋類行業顯得動蕩不安。但是越混亂,各大鞋企越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痛定思痛,切不可病急亂投醫。
雖然這個“寒冬”略顯殘酷與漫長,但是每個鞋企都應該冷靜下來,深刻反思。中國鞋業該怎么走?往哪兒走?這不僅是擺在每個中國鞋企面前的生計問題,更是每個鞋企對整個行業的一份深深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