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調查:歐美訂單成為燙手山芋
7月25日,虎門鎮口第三工業區,紡織企業在街邊擺起了招工攤位,但乏人問津。
有美國外貿公司拋出一百萬件T恤的超級訂單,來自廣東東莞、湖北咸寧、柬埔寨等地方的老板前往洽談,誰能拿到訂單?
如果是在5年前,哪怕3年前,來自東莞的老板拿到訂單可說是十拿九穩,畢竟東莞有著完整的服裝產業鏈,紡織、印染、成衣等配套產業一應俱全。但現在,東莞老板極有可能首先就被PK出局。
人工上升、棉價瘋狂、融資夢魘……如今,許多來自歐美的超級訂單,已經成為了東莞很多中小企業老板的燙手山芋。
“接不到是死,接到了就可能會虧。”在虎門從事紡織業10多年的甘肅人李向東如是說。本報記者戴和清 東莞報道
市場驟變 轉移的訂單和虎門的空城之危
虎門擁有東莞最大的服裝城——富民紡織批發市場和黃河服飾城,數以萬計的紡織、印花和成衣工廠,以及從去年10月開始的市場巨變中拼死力撐的上萬名小老板們。
李向東就是其中一位,這位紡織品公司當家人感嘆時下訂單難接,即使接到了大訂單也高興不起來,“接不到是死,接到了就可能會虧,周圍很多紡織業的朋友像坐在火山口上,擔心死期輪到自己頭上。”
“往年7月,‘鬼佬’(指外商)給我門店下的冬裝訂單都是好幾萬件,今年7月才接到了3000多件。這個檔口每天成本1700元,撐完今年就不做了。”黃河服飾城里,1999年就在該市場做出口生意的黃老板告訴記者。
“前幾年下訂單,絕大部分都是在東莞等地。但現在除了東莞和中國內地,越南和柬埔寨也逐漸成為瑪莎的代工基地,品質監督任務更重了,工作節奏也快了很多。” 作為最大百貨商英國瑪莎公司東莞辦事處的品檢人員,近來的四處奔波讓李懿凌(化名)感覺身體有些支撐不住了。
李懿凌坦言,東莞代工企業成本上升很快,瑪莎轉移訂單在情理之中。
成本急劇上升,市場驟然縮水,不僅是紡織,東莞的其他行業如玩具、電子等,中小公司的眾多老板們在遭遇"生死劫"。
“現在已經就有大量企業,尤其是做出口代加工的公司撐不住了。”廣東省湖南商會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私下告訴記者。
7月24日晚,記者沿107國道虎門段驅車前行,昔日燈火通明的紡織業廠房大多黑燈瞎火。“這樣清淡下去,虎門怕是要變成一座空城。”隨行向導說,如今,即使是在下班時間,虎門鎮服裝工廠聚集地的沿線街道也明顯沒有了往日擁擠喧嚷的人氣。
原料危機 瘋狂的棉價和轉行的布商
在位于虎門鎮中心一棟大樓內,李向東的新公司正在緊鑼密鼓裝修著。今年6月,當李向東決定放棄布行生意,全力運作童裝品牌“寶貝豆丁”時,決定不留任何退路。
決定一起搏殺一把的,還有已經提前遭遇倒閉命運的來自印花、設計、成衣環節的4個老板,每人幾乎都拿出了全部家底。
態度如此堅決,有如壯士斷腕。談及轉行,李向東有些心酸:“第一次覺察到自己就像鍋里被煮著的青蛙那樣無助,是在去年10月份。”當時,一個港客和李向東簽訂了一個30萬米印花布訂單。
第二天,李向東一大早就組織員工開始訂購原材料——棉紗。根據合同,印花布結算價一米12.7元,“我的預想是,原料采購價8.7元一米,加上兩元錢印染費,成本在10.7元一米,每米布還能賺2元錢。”
沒想到的是,當天中午12點,棉紗單價就飆升到了13.7元一米,這意味著,每米將虧3元錢。“晚上我整夜失眠,糾結著該吃不吃進原材料。”
第二天剛天亮,李向東就通知弟弟,拿出家里所有的銀行卡和現金,帶現款前往棉紗廠提貨。由于是星期六,棉紗公司不上班,李向東幾乎想盡了所有能想到的辦法,自行聘請工人搬運,趕在周日上午將全部棉紗搬到了臨時租賃的倉庫里。
“周一開市,棉紗就迅速飆升到了15元一米,如果我周六沒有及時采購,就會陷入更大的虧損。”李向東至今心有余悸.
虎門鎮另一家紡織品公司總經理袁凱有著類似經歷,同樣是在去年10月中旬,他經歷了一天之內一公斤棉紗暴漲10元的場景。“有個大訂單,一公斤倒虧7元錢。”
在國際和國內炒家聯合炒作下,棉花以及相關的棉紗價格劇烈動蕩,很多國內紡織品公司的老板們,在原材料采購上歷盡劫難,東莞很多小老板都沒能撐下來。
“棉花從2010年10月11日23000元,一路瘋狂飆升,在11月中旬達到了近32000元一噸。”李向東回憶,“訂單越大,虧損將越大,東莞有幾個老板能承受得起?”
人工重負 “工資這么低,叫我來談什么”
-
- 確定